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非洲穿越.穿越的不止非洲

 

第二章  非洲穿越

 

    “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公元前50年古罗马的凯撒大帝说过的这句名言则概括了人生全部的意义,即生命的过程、人生的经历才是最重要的。她是你临终时拥有的最大财富。21世纪未来的日子,我们都将看到和经历很多有意思的事,我们也会见证很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距今两千多年前凯撒生活的年代,百里之外都可能是域外之境、未竟之地,凯撒说起“我来了,我看到了,我征服了”自是无比豪迈。一千多年后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登上月球跨出第一步时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跨出的一大步”,不止是豪迈,更宣告人类已经从地球奔向太空。作为一部科学幻想类的电影作品《普罗米修斯》不管故事多么荒诞但把故事背景设定在2094年,却不能不让人猜想,人类到那时真的能够登上外太空的某一个星球吗?这就要由我们孩子一代人见证了。不止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史的演化、国家的兴衰,都将从他们眼前走过,都需要他们见证和参与,一如从我们眼前走过的历史。

    我们一代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见证了自此之后到21世纪头20年许许多多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也见证了许许多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见证的愈多,展望、猜想、幻想愈多;各种关于未来的预言愈多。从来没有未来告诉历史,但历史总在絮絮细语告诉你未来。眼下我们脚踏非洲的大地,也不由地要猜想,非洲也会崛起吗?一如中国一样的崛起。今天的非洲就其贫穷、落后,与40年前的中国何其相似,而我们恰恰亲身经历和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崛起为世界政治、经济强国只用了40年的时间,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奇迹,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展变化最重大的事件。非洲也会是我们下一代成长过程中可以穿越时空、见证历史、续写传奇最好的地方。现在不妨让我们一同跨越肯尼亚的边境前往坦桑尼亚,非洲另一个大国,继续我们的穿越之旅。目标,塞伦盖蒂草原。

    当然,我们首先要通关。在肯尼亚边境的一个小镇,司机艾曼纽尔把我们载入一个尘土飞扬的院落,这里就是肯尼亚出入境的检查站。院落不大,这边是等待通关的大车停靠的地方,这些大车也就是一些中型货车,说明这个口岸并不是两个国家重要的货运口岸。靠近几间官式平房这边停靠的,主要是旅游车辆,横七竖八地,都是越野吉普车,空余的隙缝则是游动的小商小贩。一位裹着一身花布裙身姿婀娜的年轻妇女头顶一个平底草篮,里面装着黄橙橙的热带水果芭蕉,她笑盈盈地走到艾曼纽尔跟前,二话不说,伸手从头顶上掰下两个,塞到艾曼纽尔手里。看得出他俩是老相识了,艾曼纽尔却只是微微点头示意,算作感谢,蛮矜持的样子。这个时候,在这种地方,他确实是个重要人物。他为外国人作导游,挣钱多,长年累月,口岸这个院落谁不知道他。他带我上厕所,等我出来,把守厕所收费的人手一扬就放过我,免费。这是给艾曼纽尔面子。

    一溜长队从官式小平房排出屋外。我们慢慢往前移动。可以说每一个国家都有特定的官式建筑。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官式建筑就都是划一的苏式建筑,上到首都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下到乡村供销社这样最基层的百货商店。我们正在轮候过关的这座房屋,怎么看,都是殖民地时期留下的建筑。最初应该是一个典型的英式花园洋房。冒出地面的石头地基连接着厚实的砖木结构的建筑主体,有不多的几级台阶,登上之后是一排柱廊,柱廊下是花圃,一边看去,是大草原,一边看去,还是大草原。只是年代久远,围绕着这个小小的口岸,东非大裂谷腹地的这个口岸如今发展成了一个小镇。建筑没有改变,但是时代变了。通关手续办完出来,艾曼纽尔已经把我们的行李倒腾到新来的司机兼导游的车上。这位老兄比艾曼纽尔个头高,肤色也更黑,白色的T恤,沙漠黄挺括的裤子,有些个绅士派头。他将负责我们坦桑尼亚以及返回肯尼亚直至离开非洲的全部行程。

     优秀司机、狩猎专家;精明、沉稳、友善的同游伙伴;偏远小镇的“大人物”;到了要跟艾曼纽尔说再见的时候了。我们依依不舍,真心希望他陪伴我们一路到底,无奈这是非洲狩猎旅游通常的接待模式,他要返回内罗毕接待下一拨客人。我们像老朋友那样告别——拉开车窗向他挥手,以充满敬意的目光向他致敬。他站在自己祖国的边陲小镇挥手目送我们向另一个国家奔去。

 

    2094年飞抵外太空星球的普罗米修斯号飞船,仅一人携带着一颗机器人的脑袋逃生,其他船员全部死亡。那位美丽的生物化学家驾驶“造物主”藏在其他地方的一艘飞船脱离险境遁逃太空,迷失于星际之间。故事到此结束。以后会发生什么呢?据说,这部影片的制作团队表示,还将拍摄续集。而在续集没有制作出来之前,让观众想象去吧,权当是另一门类的《星际迷航》。

    惊世骇俗的想象力,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和影像表现,不仅造就了一大批遥望星空幻想着自己也成为星际舰队一员该多好的影迷,也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他们从影片中得到灵感,创造出20世纪许多科技产品,这些产品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世界。这一点,史上没有哪一部科幻作品比《星际迷航》系列电视剧和电影更有影响力的了。移动电话的发明就来自《星际迷航》的启迪。

    那是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美国摩托罗拉的一位工程师在观赏电视剧《星际迷航》时看到剧中人物在使用一个无线的手持通讯设备,他想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发明制造一个这样的设备呢。电话从它发明的那天起就是有线的,本质上是一根电线连接一个通话器的通讯设备,本身也是20世纪最重大的发明之一。来到20世纪70年代,无线技术也来到了无线电话的门槛,只差跨一步就入门了。当时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想法是像建造电视信号差转站一样建立无线电话信号差转天线。这些天线相隔一定距离,以保证电话信号不衰减为限,一站一站地将电话信号像接力似的往远处、往四方八面传输。他们也确实这么做了。实际的成果是车载电话。只要汽车行驶在这些无线电话信号覆盖的区域,都可以实现无线通话。但是摩托罗拉的工程师受《星际迷航》的启示,他想要的是一种个人手持的、能自由移动的通讯设备。他设想,假如将无线电话天线密集地构建成一个像蜂窝状的网络,每一个天线发射、中转的电话信号都与另一个天线发射的信号重叠,相互重叠的一个一个的天线信号岂不就是无缝隙的链接;在这个无缝链接的电话信号网络的覆盖下,人们可以任意移动,走到哪儿,都能够实现通话。移动电话诞生了。

    受科幻作品启发,虽非在技术上有实际帮助,却如电光火石一般点亮了科学家的头脑,为之掀起的头脑风暴,激发科学家发明、创造出改变人类生活的科技产品;这类事例绝非孤例,而且还在谱写新的篇章,正如《普罗米修斯》、《星际迷航》、《星球大战》、《变形金刚》、《钢铁侠》等等一大批科幻作品,新的篇章,叠出不穷。而且好戏似还在后头——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象21世纪头20年这样科幻作品百花齐放,天上地下、往古来今,涉及题材无所不包。而且这些科幻作品各自从不同的方面创造出许多神奇的科技概念,比如《星际迷航》从通讯传输的角度创造出的位移技术和从动力角度创造出的曲速引擎;比如《钢铁侠》等机甲战士类的科幻片从材料角度创造出的变形金属,还有可穿戴外骨骼设备等等;无不在为人类征服宇宙提供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人类在21世纪结束之前,真的有可能飞到外太空找到一个适合人类定居的星球吗?受到层出不穷的科幻作品的影响,似乎人类21世纪的科技高地注定是宇宙科技,一切的努力好像都围绕着太空。向太空飞去,飞得更快,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就在飞向太空的冲动和人类普遍的征服宇宙的激情后面,却隐藏着对地球恐将遭到毁灭的深深的忧虑。

 

    越过一道栅栏,我们跨入坦桑尼亚的国土。两个国家彼此都在口岸自然形成了一个互相对接的小镇。地理景观无甚不同,不像多山的中国谚语说的“十里不同天”,两个国家大多数地方都是相同的地理地貌,但两边的人却显出了差别。肯尼亚人肤色多有些泛红,坦桑尼亚人的肤色却明显的呈炭黑色。非洲之所以独特的原因或许也在这里。广袤的大地上分布着上千个不同的部族,每一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每一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之间又有许多相同的地方,而最大的相同地方,是他们肤色所代表的一个人种,以及万年、千年以来,他们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生存方式,这反而使得部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共同构成了我们这个地球上最有特色的一个人群,这就是非洲人。他们没有像其他几个大陆随着人类历史演化的一般规律,从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逐次演化,大都长期停留在母系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的某个阶段,即所谓氏族社会阶段。因此也就无从谈起自然形成一个或多个大一统的国家。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到来之前,非洲基本上是一个有社会无国家的大陆。一个个部族社会无力抗拒工业革命后欧洲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征服。于是有了非洲四百多年的被奴役的血泪史。

    关于这个话题,有一本书必须读,那就是恩格斯的《私有制及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理论的导师,他们撰写了许多批判资本主义的著作,其中的这本书作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著作,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由之路。而今,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不再流行,因为现实历史的发展并没有像马克思、恩格斯断言的那样,资本主义注定要灭亡,而且那么肯定:就在当下。200多年过去,资本主义通过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把市场经济最好一面发挥到极致、把最坏一面捆绑起来,避过了多次政治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反而信奉马克思主义的苏维埃在获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70年之后抛弃了社会主义。中国也是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国家,也曾经历过天灾人祸和制度缺陷造成民生凋敝、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一段糟糕的时期。中国今天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原因是社会主义的革命成果来之不易,中国相信把资本主义优秀、有益的东西揉和到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当中加以实践,终能找出一条制胜之路,而且给这条路取名叫作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非洲就没有那么多的选择。当欧洲资本主义为救赎他们被马克思诅咒的原罪不得已将最后的殖民者撤出非洲结束殖民统治的时候,面对只有部族社会的非洲,他们按各自的殖民属地为非洲建立起一系列的国家,将一个个以部族为核心的社会一步推演成为现代国家的形态。这也决定了非洲自此以后仍将是一个政治动荡不安的大陆,伴随着贫穷与落后;尽管当殖民地统治结束时,人们欢呼并亲切地称呼地球上这个重获新生定将崛起的大陆叫青年非洲。今天的非洲地图,非洲国家与国家的边界几乎全部以直线勾画,看上去好像一张布满几何图案的图画,由此可见一斑。这是殖民统治带给非洲现代国家留下的刻痕。

    此刻,我们刚刚跨过这些几何线条当中的一条,从肯尼亚一步跨入坦桑尼亚,向着世界最大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塞伦盖蒂草原奔去。我们新任司机和导游名叫托尼,他的个头比艾曼纽尔高,肤色也明显比艾曼纽尔黑,原来他和艾曼纽尔不是一个部族。他的部族在肯尼亚算是大族,时任肯尼亚总理奥廷加与他是同一族人。为此他颇有几分自豪。

    “我们的总理有三个老婆”他既羡慕又不屑地说。肯尼亚至今在法律上还承认一夫多妻。

    “你也有几个老婆吧?”

    “哈哈,我只有一个。多了养不起。”他没有艾曼纽尔话多,表情也比较木纳,但笑起来的样子很好看。记住了,在非洲任一个人笑起来都十分灿烂。黑色的脸庞,明目皓齿,一笑一颦,自有动人处。

    穿过与国境线对接的小镇,我们第一次看到非洲的乡村景象。传统圆筒尖顶的小屋和铅锌瓦楞板作人字顶的小屋错落排列,周边小块的土地上栽种着些蔬菜,大块农地多是闲置着的,因为地处赤道以南,与我们的季节相反,很难判断此时应该种植什么。路旁是一些不高的热带果木,男女行走于途。少了腰系蓝绿格围裙、肩裹紫红薄毯、肤色黑里泛红的男人;多了肤色黝黑、即使身披传统服装,也多以蓝、绿夹杂黄色为基调的男人;前者是肯尼亚男人偏爱的颜色,更不用说那是马赛人标准的服饰,后者透出的是坦桑男人的所爱。不变的是两地女人,都是色彩斑斓的围裙,没有单一色的,一定是多种颜色交织,大斑块、大花朵,或者二者兼而有之。这使她们出现在哪里,哪里就绚烂。可惜,乡村景象一晃而过,我们又扎进了满地砾石的荒原。平野连天,目力所及倒也有些连绵的山峦。奔走一程,山峦消失于无形,地平线浮起。又一程,地平线消失。远山青黛的身影再次升起。

    东非大裂谷稀树草原的风貌大约如此,景物大致相同,但明显的是,坦桑尼亚一边的土质比肯尼亚马赛马拉一边粗粝许多,干旱的程度也更厉害。可能是我们从马赛马拉一路过来,实际是从一个高地下来,海拔的变化带来了气候的变化。同样是旱季,与马赛马拉接壤的坦桑尼亚草原显得更为干渴。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行走在一条血色道路的感受。

    但见茫茫荒原好像被当胸剖开,刀口就是那条道路,血色的红,汽车行驶在上面,卷起的也是像血一样的尘雾。不知是刚刚劈开新建的公路还是重新翻修——确实有工程车辆在路上奔驰;但漫长不见尽头的血色大道让人叹为观止。这红色透出的信息告诉你的是非洲大地的伟大——这红色的土壤可不是我们在中国西南地区常见的红土地,土质细腻、遇水粘黏——它微细而尖利,分明是火山灰,讲述的是千万年前火山大爆发以来的故事。沉积的火山灰经过千万年的日晒雨淋造就了非洲的稀树草原,当然也造就了我们,人类。无论是肯尼亚还是坦桑尼亚,裸露的荒原总体呈褐色,草原之下的土壤亦如此。今天我们看到如此红艳的土壤,只能说明我们恰好走在一片富含铁质等红色矿物质的土地上。血色大道的尽头,塞伦盖蒂大草原到了。我们迫不及待地想投身其中,但是托尼告诉我们,今天投宿的地方不在塞伦盖蒂保护区内而在不远处的维多利亚湖畔。塞伦盖蒂的狩猎是明天的节目。

    这要感谢女儿,她在整个旅行的游览食宿安排上独具匠心,总能给我们带来惊喜。当我们来到维多利亚湖畔,面对一泓碧水,心情是何等之大好!我们下榻的是一个荷兰人开办的lodge(狩猎度假小屋),小屋不小,实际上是一个别致的村屋院落。遵循非洲传统民居的形制,它也采用圆筒状的房屋设计和削尖了的、铅笔头样的茅草屋顶,与我们之前住过的Lodge(狩猎度假小屋)相同;重点是它刻意追求与周边环境高度的和谐,把一幢幢独门独户的圆筒小屋,相互之间拉开五十米以上的距离,使之完全融入湖岸阔叶乔木的浓荫和茵茵绿草的背景当中,让人感觉这些卡通式的小房子非人工建造,本来就在那里,像蘑菇一样从土里生长出来。

    赏心悦目的地方不止于此,每一个卡通小圆屋距离湖水是那么近,好似唾手可及。外坐在圆筒小屋用木板搭建的露台上,二十米开外就是无边湖水,水面微波荡漾。屋后树林里鸟儿在啾唱。水岸一边,红树林上空,起来了,落下,百鸟飞翔;不由你不沉静下来,宁心享受这“只应天上有”的景色......非洲,怎么说你好呢?——在这地球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泊之一的维多利亚湖畔,我喃喃地说。

 

    在众多的科幻作品当中,《普罗米修斯》在作出预言方面是比较激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它为故事设定了一个明确的时间,2094年,距今不到80年;而且她还独出心裁地设定,在那样的一个年代,一艘载人飞抵外太空某个星球的飞船造价1万亿美元。100年,大约也就是三代人的时间。20世纪70年代,人类既已登上月球,在21世纪到来之前,人类还实现了非载人的空间探测器登陆火星。在21世纪剩下的80多年的时间里,人类能否登上太阳系的某个星球,比如火星,或者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木卫二(木星二号卫星)星球。火星离地球最近距离5500万公里,既然已有探测器登陆,百年内实现载人飞船登陆一如人类登陆月球,当不是问题(美国已有此登星计划);木卫二大约6亿多公里,实现人类登陆恐怕就不是百年内的事了;要飞出太阳系登上外太空的某一个星球,那就难上加难了。太阳系外星球距离地球动辄以光年计算,光飞行一年的距离大约等于9460亿公里,可想而知,在没有制造出以光的速度或接近光速的飞行器之前,人类只能望星兴叹了。用70多年的时间制造出科幻作品幻想的时光机,也只能是幻想和加倍的幻想。但科幻与近年兴起的魔幻不同,无论怎么狂想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原理基础上,他们的价值正好体现在这句流行语上: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么说来,时光机最终是能够造出来的了。

   造一架时光机需要多少钱,《普罗米修斯》就普罗米修斯飞船的建造费用给出了一个价:1万亿美元。这是个什么概念?当今世界国民生产总值(GDP)最大的国家美国,2018年GDP为20.49万亿美元,都说中国2020年后不几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GDP最高的国家,2018年水平是13.61万亿美元。GDP是经济学的专有术语,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经济活动的产出总量和水平。中国人1978年以后才接触到这个名词,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名词和它所代表的意义几乎成为某种信仰,成为全民尤其是官方膜拜的图腾。因为,GDP的提高,代表着进步、发展、富裕、强大;官员比老百姓更膜拜的原因,第一,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第二,一个能够将自己所辖地区GDP搞上去的官员,意味着在政治上做出了成绩,当然也意味着升官发财。40年的改革开放,唯GDP至尊、至上,而且是以一种近乎信仰的政治哲学面目出现。在它的引领下,中国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经济奇迹。

   40年前中国GDP不过2000多亿美元, 2019年,中国GDP已到达约14.343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好像真的要不了几年了。按照《普罗米修斯》所设定的2094年造一艘具备时光机功能的宇宙飞船需要1万亿美元计,那么70多年后中国可能是那个时代最有财力制造这种飞船的国家。且不论这70多年当中会发生怎样的变故。再看看非洲。整个非洲大陆GDP总量大约2万亿美元。我们脚下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各自的GDP,一为800多亿,一为500多亿,与现今美国的20万亿、中国的13万亿相比,今天的非洲,援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形容自己的一句老话,“一穷二白”,这应当是不假的。

    维多利亚平静的湖水在落日的映照下泛起五光十色的粼粼波光。远方飞来最后一只归巢的小鸟。夜色降临。湖光与夜色交融,一片苍茫。长久地凝望这个有着6万平方公里面积差不多相当于6个北京大的湖泊,对每一个人都会勾起屡屡思绪。生活、爱情、家庭、个人的经历、国家的命运,甚而至于生命及其意义。

    我陷入的迷思却是非洲的未来。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会如此思绪绵长。非洲有几乎无尽的宝藏:高山、湖泊、草原,大河奔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石油、珠宝美钻,各种矿藏,遍布四方;更有濒临印度洋、大西洋两大海洋和地中海悠长的海岸,不止于好望角外,惊涛拍岸;况且有五亿多人口,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世界几大洲人口最年轻的大陆。有一百个理由可以说非洲的未来无限光明。但同样的愿景在前后400年血腥的殖民历史结束的时候,全世界也曾为之欢呼过,可是几十年过去了,非洲依然是地球上最贫穷的大陆。部族战争,种族屠杀,独裁统治,恐怖主义袭击,大饥荒,全世界听到非洲的消息总是坏消息。殖民主义的阴云消散之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实验各行其是,并没有为非洲带来预想的腾飞,反而映照出背后大国鬼魅的身影,如今中国人来了。中国能够给非洲带来什么?资本、政治哲学、经济发展模式,友谊地久天长。非洲跨入21世纪以后,国际上非洲学成为了一门大学问,政治家、学者、商贾、国际机构,都在观察、研究,都在行动。造一艘时光宇宙飞船大约需要1万亿美元,于今的非洲想都不敢想,反而会想,21世纪末的时候,非洲会怎么样。

 

    我们急不可待再次投入东非大裂谷宽广的怀抱。这回是塞伦盖蒂大草原。比之马赛马拉这里更平坦更辽阔,也许是旱季干旱的缘故,也更苍凉。干黄的草稀疏而浅薄地覆盖在褐色的土壤上,很多地方土壤已经暴露于外。惟其如此,这里的管理也比马赛马拉更严格。汽车是绝不允许逾线行驶的。事实上,对于一个有一点环境保护意识,看到心目中原始草原哪怕旱季枯涸却随时都会勃发生机的植被,因为草原沙化已有初起迹象而心痛的人,是不会想着逾矩去践踏的。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是非洲最大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由殖民时期英国人在1929年起头建立。抛开殖民主义的罪恶,英国人在非洲干了几件好事,在多地建立自然保护区,此为其一。说起来,英国人或说盎格鲁﹒撒克逊人就其民族性而言,一边是野蛮而富有侵略性,一边又悲天悯人,热爱大自然。这是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他们利用帝国的力量,足迹遍布全球,到处采集自然标本,而且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达尔文,他的《物种的起源》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的认识,解开了世间万物的由来和演化之谜。

    集合自然、生物、地理、考古、气象等多门学科而生的博物学在英国长盛不衰,也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特性,更不用说全体国民对园艺的热爱了。见微知著,据说美国的开国总统华盛顿就是一个园艺迷,当他率领美国人将殖民统治者英国人赶走的时候,论功德、威望、权力,他都可以称王、称帝。但是他却选择了民主,以宪政民主构建了美利坚合众国,成为美国国父。有人分析,这与他热爱大自然、热爱园艺有关。大自然给人的神启之一就是敬畏天地仁爱爱人。似乎真的是悲天悯人的人格让华盛顿作出了令十九世纪遍是国王、皇帝统治的世界甚感惊骇的选择。英国人在非洲殖民统治时期做出的最有意义的事大约也就是建立了多处自然保护区。

    在塞伦盖蒂两天的游历会让你有深刻的体会。无边的草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野生动物。如今地球上没有人烟的地方还很多,但大多数是因为极端的地理、气候条件容不得人类生存。但在这个每年有一半时间风调雨顺的地方,却安详地生活着上百万野生动物,地球上是为第一。没有人类的入侵,或耕作、或渔猎,千万年来野生动物生活其间的生态环境被完好的保留下来,而且还被精心地守护着。大到大象、犀牛、狮、豹、豺狼,飞禽走兽,小到地上的一只甲虫,无一不在按着创世纪最初的丛林法则,惬意而恐惧,优渥而警觉地生活着。

    在这里,他们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最好论据。他们互为食物,由此组成一条食物链,照中国人通俗的解释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吃泥巴。泥巴吃什么呢?中国人向来对事物的解释都是大而化之的,泥巴吃什么?不知道;或者到此为止:泥巴什么都不吃。但西方的实证科学却非要弄个明白,泥巴可能什么都不吃,但泥巴里的细菌却没闲着,它们也在上演着弱肉强食的故事,也有一条大吃小、强食弱的食物链。恰恰是它们的弱肉强食,强食之后的排泄物、分泌物,以及它们自身的繁殖,在与土壤中矿物质发生化学反应之后,改变了土壤的成分,为已被温暖阳光和雨水滋润的地球带来一场革命。小草突然间从土地萌芽了!

    草的诞生发生在很久远很远久的时代,它带来陆上生物的大演进。食草动物以草为食,食肉动物以食草动物为食,恐龙时代如此,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时代以至于今天仍然如此。这个有关地球的故事,在中国直到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才搞明白。这场运动的主题虽说是纯政治的,口号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内涵却是要科学、要民主,部分是一本名叫《天演论(达尔文《物种的起源》中译名》带来的成果。对于自然的认识,在之前中国恪守的还是上古时代古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的五行说。顺序是水生土土生木木生火火生金,反序是金克火火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听起来也蛮有道理,甚至隐含有至为深刻的哲学智慧,但用它来指导社会生活的一切,却是大谬之论。拜五四运动的启蒙,今天的中国人站在塞伦盖蒂草原,面对眼前所看到的一切,很快在头脑里建立起一个自然生态的模型,应该是比较容易的。这个世界,一切生物,生生死死,惺惺相惜,背后都有一条不变的规律在支配。

    草原上,突然一阵骚动,先看到一阵灰土腾起,从中跑出的是几只惊魂甫定的汤氏瞪羚。尘埃落定,能隐约看到一只猎豹卧在地上,气喘吁吁。时当正午,阳光明媚,平展的草地,低矮稀疏的枯草,视野开阔,实在不是一个猎杀的好时机。我们为这只猎豹的失利感到惋惜,也为这群瞪羚没有被扑杀感到欣慰。深感失望的反而是为我们自己:没有看到猎豹潜行于矮草,突起于野,飞速出击,卷起一道旋风。那蹬踏于地面的脚步,有如敲响草原大地的战鼓。

    事实上,宇宙万物、人间万象,过程才是最美丽的,结局则只有,要么神圣,要么鄙陋。

    据科学家经年的研究统计,非洲草原大型猛兽猎杀成功率最高的,非猎豹莫属,也才只有30%。狮子威猛,扑杀成功率大大低于猎豹,经常血口夺食,以抢夺猎豹收获为荣。这也意味着,塞伦盖蒂草原非食肉动物的存活率比人们想象的高得多。漫游四处成群的角马、水牛、斑马、各样的羚羊,反而是塞伦盖蒂真正的主人。他们以庞大的数量,快速灵巧的奔跑、敏锐的目光、超强的听力等等千万年进化得来的本能和不断优化的生存策略,非常惬意地生活在这里,并不十分把那些猛兽放在眼里。其实,它们最大的天敌是人类和气候。

    我们在塞伦盖地草原投宿的地方是一座建在乱石岗上的Lodge(狩猎度假小屋)。塞伦盖蒂草原的广大和平坦,使这片乱石岗在几里远就能看到,抵近了打量,乱石岗不仅有乱石,还有巨石、怪石,自成一阵。酒店完全是利用地形依乱石走势而造,总体象一座山寨。一幢平地建起的四层高主楼和在乱石高台上建起的附楼连为一体,恰好把乱石岗包裹其中。客房里,开门见石,那是自成景象的院落风景;推窗见喜,那是近在眼前连接着草原的原野。窗外树上猴子满树行走;树下疣猪一家,大大小小七八口,来去往复;向晚了,你会知道,在你窗下那块巨石下的一道豁口就是它们的家门,钻进去恐怕也是别有洞天之所。

    酒店建筑恬静的院落里,裸露的石头上点缀着的,是许多黄色的炮仗花和绿萝类的攀援植物,粗蛮而美丽;登上石间台阶,累卵般的一块块巨石上,四处静卧着享受阳光的豚兔。它们与狮子同色,金棕色的,最大大不过一只猫。别小瞧它们,它们可是大象的亲戚。塞伦盖蒂草原,凡是乱石处,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原来,它们以乱石隙缝为家,因为基础体温较低,需要不断晒太阳升温,乱石之上成为它们最好的享乐之处。看着它们滚圆的身子、憨厚的摸样,即使你的脚已踏在离它一步之距,它也不会惊慌脱逃。太可爱了!但是每次都在你伸手就差一丁点儿摸到它的时候,它却悠然而灵巧地闪开,在你遗憾之余却永久记住了塞伦盖蒂草原这种虽不起眼、却绝对可爱的小动物。与它们同饮一潭水同住乱石岗的还有草原的另一大明星,那就是鼠鼬,它曾以动画片《狮子王》里一个多愁善感、饶舌又快乐、名叫丁满的家伙出现。尖嘴、黑脑袋,眼睛雪亮,身上黄一圈、白一圈的花纹,亮丽而时尚;它们跑不了几步就要立起身子四处张望,憨态可掬之外是十分的机灵、十分的俏皮。黄昏时分,它们成群地从草原回来,一家一家的钻进石缝里,有的进去了又钻出来,好像不放心要看看有没有跟踪、尾随的敌人。通常是父亲、母亲钻出来站立着,孩儿们也跟着钻出来,学父母站立着,于是高高低低一群像身穿蜜蜂小花衣的鼠鼬们,就那么昂然伫立在石头上,目光一致地瞭望远方。

    从乱石自然形成的院落,向上穿过巨石间的一条狭缝,是又一个高台。我们“山寨”酒店的餐厅和酒吧巧妙地正好嵌在几块巨石形成的自然空间里,并与之连成一体;坐在这犹如洞穴的酒吧透过落地玻璃已能放眼远望草原大地,但酒吧之外还有登高处,拾级而上,登上搭建在乱石岗最高、也是最巨大的一块卵形巨石上的观景平台,这里才是四无遮盖的制高点。塞伦盖蒂草原尽在望中。好大的草原啊!——真正的制高点当然不在这里,远在天边剪影一般浮起的山峰之上,我们不可能从那里俯瞰塞伦盖蒂大草原,但站在草原正中央一个乱石山岗的顶端瞭望,已是知足。十里不见树,百里不着边,偶见乱石山岗、再有稀落丛林,其他的,一概是平野、一概是草原。正是夕阳西下时,塞伦盖蒂与之同辉煌,染红大片。

    后来我们才知道,塞伦盖蒂之大,大到飞机场有两座。一来为了方便游客,促进旅游,这是从商业上考虑;一来为了保护草原,这自然是从管理上考虑。显然,不从空中巡守、监测,不能尽窥塞伦盖蒂环境动态于完全。当我们离开塞伦盖蒂向下一个目标奔去的时候,正好一架小飞机在我们头顶盘旋。我猜度,这位飞机机师一定为自己能够从天空像鹰隼一样巡守塞伦盖蒂而感到骄傲。但很快我推翻了这个猜测,没准他更多的是感到悲哀,为塞伦盖蒂而悲哀。因为他可能比我们更能看到事实的真相,植被退化、干旱、偷猎……。

 

    超现实的场景、离奇的情节,魅影重重。21世纪过去的20年时间里,科学幻想类的文学作品、电影,空前繁荣昌盛。如果说未来纯粹是人类想象力发明创造的精神产物,那么这些年连年推出的系列科幻作品,尤其是电影作品,可谓登峰造极。我们先有《阿凡达》的惊喜,接着是《星球大战》前传Ⅰ、Ⅱ、Ⅲ……,《星际迷航》系列的4、5、6……,《变形金刚》之二、之三、之四,《钢铁侠》1、2、3,当然少不了《超人》的续集。首发剧集就更多了,《普罗米修斯》只是其一。《地球引力》、《星际穿越》等影片的播映,更是代表着当今科幻影片艺术和商业的最高成就。它使活在当世的人们看到,人类的大脑是如何运用前沿科学的知识,利用比黄金还珍贵的艺术想象力,将未来塑造成一个可以让人们如临其境去体验的超现实的存在。

    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环境,却有着共同的命运,一样的情怀;真善美,假丑恶,大喜大悲;因为艺术的真实,未来成为现实的写照。科学的妙想和艺术的神思居然使未来变成一种能够体验的身体的知觉,实在了不起。不止于此,科学幻想从科学知识出发,却又大步迈过许许多多的科学常识,在许多方面更以出奇超常的理念领先于科学界。科学家、工程师以至于国家、政府不再把它当成仅仅是供人娱乐消遣的玩意儿。曲速引擎,位移传输,液态变形金属,可穿戴外骨骼机甲,看上去都是在工程技术范畴内产生的奇想,但每一个奇想后面都有一个艰深的科学概念。

    《星际迷航》里创造的曲速引擎就无比神奇。它所产生的动力能够带来比光更快的速度。这也是《星际迷航》明星主角“星舰”的核心技术。凭这项技术,“星舰”纵横宇宙星际间除暴安良,全无敌手。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理论、实证证明宇宙有什么物质飞行的速度超过光速。2011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欧洲实验室利用世界最强大的粒子对撞机对一种称为“上帝粒子”的超微粒子进行了的一次对撞实验,差一点就证明“上帝粒子”的速度超过光速。说它差一点是因为第一次实验确实观察到“上帝粒子”比光速还快,但重复试验后没有同等的情况出现,欧洲研究机构遗憾的宣告,他们的实验不能证实“上帝粒子”比光(子)跑得快。难说未来一百年里科学能够发现有比光速更快的物质。

    《星际迷航》的故事把时间设定在22世纪以后几个世纪,即使到那时也难说有突破这一铁律的可能。光速是宇宙最快速度。《星际迷航》的科幻制片人却一定要创造一个比光速快的概念实属无奈。宇宙太大,离开太阳系,星际之间相互间距离动辄以几万、百万、千万以至几亿光年计算。须知,飞出太阳系来到银河系,离地球最近的星球都要14光年。不创造一个比光速快的事物,故事没法讲啊。于是有了曲速引擎。真理和谬误之间只有一步之差,科学与神话之间也只有一步之差。曲速引擎由科学幻想变成神话。科学不再是科学,变成美学范畴里的一个审美对象。因此,当科学被当成神话来欣赏的时候,它比科学本身更加精彩。

    《星际迷航》另一个精彩的科幻概念是位移技术。设想一下,当一个人身陷险境的时候,脱离险境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逃离。逃离需要时间,有时还需要设备,这在地球上是基本的常识。《星际迷航》里,星舰舰长站在远离星舰的一颗星球熔岩火海的边沿,送他前去的星舰已经返回,火焰将他吞噬只是毫发间的事,即使飞船以曲速引擎的速度前来搭救,终是来之不及。怎么办?这就用到位移技术了。只见在火焰将他吞噬的刹那,他化作一道光消失了。这边厢,几乎同时,他出现在星舰的船舱里,毫发无损。够神奇吧!

    把一个大活人化作一道光或一股青烟,不难,在地球现实条件下都能做到,只要将人体置于1000度的温度下,人体消失于无只是瞬间的事。传说中也有通过修炼将自己化为乌有的事例,被称为羽化,故有羽化成仙之说。但在科幻的未来世界,让一个人瞬间消失实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此一地消失的人瞬间移动到相距遥远的彼一地而且完好如初,这才是精彩之处。位移技术其实是告诉我们,人,或其他有形物体,不止可以通过交通、物流的方式运输,也可以通过通信的方式传输。是的,位移技术讲的就是一种通信传输。什么是颠覆性思维,此其谓也。

    把人体化为乌有,再通过某种方式实现远距离传输,就像无线电通信一般,这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将有形的人体“羽化”、“乌有”。按照现今科学的标准大约就是微粒化,微粒到原子级别的各种粒子状态。在局部制造一个瞬间高温、高压环境使人体分解成原子、粒子的状态是可能的。其次是传输手段和传输路径的问题。宇宙间电子、光子都是很好的传输媒介,最大的问题是传输路径。宇宙如此之大,再快的飞行物质从此一地到彼一地,都需要时间,即便是最快的光速,随便一算,也都需按年计,能够用来位移的通信技术再尖端,也只能望天长叹。一门经过实证验证成立,却因为越验证越不可思议的科学,给科幻迷们带来希望。它就是量子物理学。它关于鬼魅粒子存在的学说,用在瞬间位移大法上肯定可行。因为它的传输不需要时间、速度。

    大约可以这么设想,先把人粒子化使其处于粒子状态,再将其量子化使之处于量子纠缠状态。一个处于量子纠缠态的人从量子理论上说,它所对应的同一个量子态人可以存在于任何时间、空间里,不分远近。但有一个铁定的禁忌,你不可触碰它。稍有触碰,量子态立即坍塌还原为粒子,也就是普通物理常态。利用这个禁忌,正好可以把同时存在两地的量子态人,还原回到粒子态,对粒子态人再做还原,他立时现身。

   哇塞,太高科技了!也越来越热闹了。围绕着星际穿越、瞬间位移,我们涉入了许多艰深理论的领域。黑洞、虫洞理论,量子物理学,当然还有广义相对论和有关时空弯曲其他的理论。而所有的理论都在激发科学幻想,而且这些美好、善意的幻想看上去极具美感。

 

    真不知该如何形容对塞伦盖蒂草原的感受。从进入塞伦盖蒂自然保护区的一刻起就有的一种由满目苍凉的景象在心间激起的悲怆,在离开的时候,更加强烈了。久旱不雨的现实在残酷且深刻地改变塞伦盖蒂草原既有的风貌。河流季节性干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草原沙化日益显著。生活在这里的每一种野生动物都能告诉你生存之艰辛,一年甚是一年。而这一切,都是气候惹的祸。雨季缩短了,旱季却总在拉长——十天,半月、一个月,两个月,最新纪录三个月。当新雨终于到来的时候,许许多多的野生动物却再也享受不到沐浴在雨中的喜悦而成为伏尸地上的尸骸,任凭雨水冲刷。它们没能挨过本是几十年或百年不遇,于今却经常出现的反常气候。蛰伏在地下的草籽,许许多多也因为雨季的来迟死在黎明到来之前,留下裸露的土壤,任凭风催雨打。草原的荒漠化由此开始,尽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儿去。

    跨出国家公园的大门,进入更广阔的自然保护区,塞伦盖蒂草原呈现出真实的面目,苍凉、荒芜。在一望无际寸草不生的已经荒漠了的大地上,几个黑点从地平线上浮现,渐进了,是几个牧人。还是那一身红色布巾披肩斜挎、包裹着半身的装束;还是那黝黑的皮肤,雪亮的眼睛和手上必有的那一根长棍;修长的双腿迈出的依然是有力的步履;但身边少了牛群,身上多了几个空空荡荡的水罐。一望而知,他们正在取水的路上。真不知他们从驻地走来已有多远,更不知他们取水的地方还要走多远,只看到四方天地之间,就这么几个人默默行走,从地平线走来再消失于地平线。这远,绝不会以时计,一定是以日计的。我们驰行百里,满眼尽是粗粝的荒旱之地;河流、沟渠、池塘一概干涸,自然也没有了野生动物的生息。塞伦盖蒂草原核心之外大面积的土地竟如大漠一般,与寂静同往,向远方蔓延。

    非洲草原正常的季候分野,3到6月是长雨季,10到12月为短雨季。10月初正是短雨到来的日子,但雨水迟迟不来。如果来迟一个月、两个月,且年年如此,该当如何。塞伦盖蒂有难了,野生动物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难了;非洲有难了;地球有难了;人类有难了。

    何解?因为它无情的证明地球气候变暖不再是一个推论、一个由数学模型推导出的世界末日的结论,而是一个铁打的事实。2005年的《京都协议》是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取得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第一次就地球气候变暖以及如何应对达成一致看法。参会各国确认,由于人类生产活动越来越多地向天空排放二氧化碳等工业废气,地球上空已经形成一个由这些气体构成的同温层。所谓同温层,就是本来清洁如新的天空被人类生产活动大量排放的废气弄脏了,或说污染了。这些废气上升到高空,由于各种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不再上升向高空飘逸,反而积聚在一起,在地球的上空形成一个特异的幕帐,将地球笼罩其中。它的危害在于遮挡了地球由太阳照射所产生的多余热量正常释放,逐渐的,气候开始变暖。科学家把这一现象称为热效应;把那个笼罩在地球上空、主要由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废气构成的废气幕帐称为同温层。

    而在这场天空和地球、阳光和气体的冲突当中,无论是同温层还是热效应,二氧化碳气体都是罪魁祸首。吸入富含氧的空气,呼出饱含二氧化碳的气体,包括人类,世间哺乳动物概莫例外,是为吐故纳新,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有相反的,千树万树百花开,遵循的是另一种生命形式,吸纳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的成分。这是地球与生命共同演绎的美丽故事。有制造氧气的,海洋;有吸纳氧气排放二氧化碳废气的,天下苍生;有专门吸纳废气却口吐莲花般呼出氧气的,植物。

    就这样,亿万年来,地球与地球生命相互相成,总体上保持着一种自然的平衡,直到一个新的角色走来插进一脚,打破了自然的平衡。这个新角色就是人类,万物之灵长。人类的智慧演进到这样一个时刻——好像是偶然发生的,但一切又在必然情理中,蒸汽机的发明即是典型的事例。看着沸腾的开水将水壶盖顶起,想到用水蒸气来做动力。制造水蒸气最好的办法是火力,火力来自燃烧,木材最好使。但木材资源有限,于是最廉价的材料被锁定在煤炭身上。工业革命由此发轫,一发不可收拾。发展到今天,蒸汽机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切可以直接用来做燃料的物质:木材、煤炭、石油、稀土、核物质甚至空气中、大海里的氢氧元素;还有那些能够转换成动力的所有物质,水、风、日光、海浪等等,都进入人类的慧眼,无一不在使用、不在研究、开发中。

    因为人类发现能源不只是工业的命脉,更是人类社会得以成为今天模样并得以持续的原生动力。为了保持这个摸样并开创更富裕、舒适、甚至像批评者所说的更腐化的未来,在没有找到比煤炭、石油更廉价、更规模化的新能源情况下,人类别无选择,只能疯狂的开采煤炭,开采石油。让它们燃烧、燃烧,不停地燃烧。尽管工业革命的第一个浪潮过去了几个世纪。煤炭仍然是最大宗的动力来源。燃烧的结果,是二氧化碳气体每时每刻不停地升腾着、巨量地排向空中。

    本是地球自然生态用来吸纳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树木,在亿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所带来的地质改变被埋在地下,终而生成煤炭,相当于地球将大气中的碳物质回收藏入地底,如今人们把它采掘出来燃烧,等于将二氧化碳重新释放。正因为如此,人们把煤炭以及包括石油在内的能源都称为碳能源,把今天堪称伟大的经济定义为碳经济——说地球物质中碳是现代经济之母一点不夸张——然而就在我们惬意生活于其中并为碳经济傲人的成就自豪的时候,地球生态却作出不适的反应。南极、北极和喜马拉雅山的冰川在不正常的融化,气候在不正常的变暖。吓人的是科学家根据工业革命以来气象资料统计,地球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之前升高7摄氏度;再经过一番缜密的计算,科学家得出结论今后地球还将以每年0.1-0.3摄氏度的速度升高,如果人类还是无节制排放废气的话。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事例很多,但没有比碳经济对地球大气造成的破坏更大的了。人们终于不得不坐下来认真讨论气候变暖这个21世纪人类必须优先面对的问题。

    由联合国主持召开的全球气候会议,每隔几年,都要召开一次。每次会议世界各国均需就阻止全球气候变暖各自应承担的义务达成一致,并要求以协议的方式使之成为国际公约受到国际社会的监督。核心问题是减排——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因此,每一次会议都是参会各国的一次外交角力,尤其是几个大国之间的纠缠,充斥着逃避、诡辩的声音,都想把应承担的减排义务减轻到忽略不计的水平。从一开始世界气候大会就分成三个阵营,发达国家,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贫穷国家。

    按照大会议定原则,发达国家减排之外还需对贫穷落后国家提供经济援助;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义务是减排;贫穷落后国家如非洲大多数国家,本身就没有太多排放,连他们额定的排放指标都用不完,他们争取的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援助;此外他们用不完的排放指标可以交易,卖给排放超标的国家。这是大会的一大发明,叫做碳排交易;另外还发明了一些新名词、新概念,比如,发展排放。这由中国、印度等几个中等收入国家发明,要求对发展中国家减排指标不减、不增,保持现有水平。理由是发达国家排放高峰期已过,减排多些不会损害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晚一步,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减排将直接损害经济发展。最有蛊惑力的阐释是,不能用限制发展中国家排放的办法来为发达国家过去几百年无节制的排放买单。意思是,排放有理!所以,世界气候大会变成了各国政治家的斗秀场,都在争相表演给自己国家的人民看,看他们争取到多大的利益。结果无论是《京都协议》、两次《多哈协议》、《哥本哈根协议》、《德班协议》,《利马协议》,各国之间,尤其大国之间,都经历了艰难的谈判。

    前期会议上,所有国家当中,美国表现几近于耍赖,美国不仅不愿意对发展中落后国家提供更多的资金援助,对应尽义务减排也推三阻四,始终不肯在协议上落笔签字。而且美国政府从来不掩饰对世界气候大会议题的抵触情绪,表面看好像是并不相信废气排放能够改变地球气候,实情却是不愿让美国大财团和大型工业体利益受损。中国则发明了一个新词,叫“贡献排放”。意思是,于今的中国是公认的世界工厂,中国为全世界生产物美价廉的工业品,为各国人民带来福利,是对世界的贡献,排放多一点理所当然。对于这一部分的减排应予豁免。

    现实却是,当期的中国,北京、整个华北地区,进而全中国,大气污染情况日益严重,突出的事例是2011年秋天,北京突然被高度污染的灰霾笼罩,不见天日长达半月之久,大气中一种叫PM2.5的可吸入颗粒的浓度达到有毒的程度。在那次多哈会议上,中国排名还在第二,不过三年,中国即一跃成为二氧化碳气体排放第一的国家。什么概念——一年向天空排放二氧化碳90多亿吨 。也是从那次会议以后,中国的大气污染,范围越来越大,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老百姓的不满越来越强烈。再不采取行动,恐是要危及国家安全了。

    自第二次多哈会议之后,随着《哥本哈根协议》、《德班协议》、以及2014年《利马协议》的签订,中国开始果断行动。这个行动体现在对国际社会承诺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对国内,2013年中国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政府承诺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中国开始向最大的污染源煤炭消费开战,而且在2015年的《巴黎协议》华丽转身,成为世界气候变化狙击二氧化碳排放的领导力量。

    只顾着说世界气候大会的来龙去脉了。地球气候变暖究竟有多大危害才是重点。北极、南极冰川快速融化,海平面水位将逐渐升高,一些岛屿和岛屿国家将被淹没,一些海岸将成为水世界,海岸城市将成为水下景观;喜马拉雅山冰川的非正常融化带来河流泛滥,中国大陆、印度半岛水灾频发;最新的预测甚至警示,50年后全球许多地区将不再适宜于人类居住,到那时,夏天漫长的、每日36度C的高温和极大的空气湿度,人暴露在外,6个小时即悲惨死去。

    气候反常对于只有雨季、旱季两个季节的非洲国家带来的则是不可预期的、长时间的干旱。不止于非洲,整个地球都将为炽热、干旱所苦。直接的恶果是土地荒漠化,森林大火不断,农作物歉收,饥荒不期而至,动乱此起彼伏,地球物种大面积灭亡。这样的末世景象,在未来一二百年随时可能出现。于今在塞伦盖蒂草原似已能看到这末世景象的轮廓。荒原上徒步于行、不知还要走多远才能为家人掬到一捧水的牧人,虽然已经消失在地平线,却长久地在我眼前晃动。干涸龟裂的大地,席卷砂石的热风,不知所措、茫然瞪着双眼凝望远方并竖着耳朵聆听大地每一声响动的野生动物,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它们会思考未来将会怎样吗?人类也未必知道未来,遑论动物。但我确实听到,塞伦盖蒂草原在哭泣。

 

    星际穿越总在臆想中。科学幻想一直认为可以借助黑洞或虫洞实现星际穿越。一来可以抄近路,解决距离问题,二来可以得到加速度,解决速度问题。黑洞质量巨大,它的引力造成的时空弯曲,没准把你要去的地方拉近许多。看上去远在天边的天体,其实近在眼前。宇宙中到处有迷你的黑洞——虫洞,它们也能令周边时空弯曲,这里拉近一点,那里拉近一点,叠加起来,这些时空的弯曲也能让远行的距离缩短不少,此其为一;其二,黑洞有无与伦比的吸力,当你向它飞去的时候,你不仅是向它飞去,它也在拉你向它飞去。吸力、推力加在一起带来的加速度,也许你真的可以超光速飞行。这样一来,光速或超光速,加上时空弯曲带来的距离缩减,本来需时动辄上千光年的地方,一下子变得不是那么难以企及了。臆想出的理论就是这么说的。遗憾的是,黑洞从它们被推想出来到理论成立、再到科学的验证,自始至终的结论,第一条就是不可穿越。因为,黑洞是封闭的不是对穿的。因为是封闭的,它吞噬的宇宙物质聚积到极限,才会爆炸,连宇宙都是由这样的爆炸产生的,人类怎可能利用一个航天飞行器去穿越黑洞呢。

    2014年出品的电影《星际穿越》聘请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Kip.Thorne)担任科学顾问和制片人。他最具争议的理论就是他关于黑洞、虫洞或许能够作为时间旅行工具的假说。在处理穿越黑洞的情节时,他也不得不回避黑洞是否能够穿越的问题。主人公为抄近路及时返回地球拯救家人,冒死驾驶飞船闯入黑洞。按说,闯入黑洞形同飞蛾扑火,是万万不可的,但是为了情节的需要——更刺激、更炫目、更科幻,科学顾问为电影设计了一个属于古典物理学万有引力学说当中“弹簧” 的概念,飞船穿出一个虫洞,来到黑洞跟前,利用虫洞固有的引力作为一股反向拉力从飞船身后拖拽,与黑洞的引力对冲,两股反方向的拉力的合力等于0,这下好了,飞船躲过了黑洞来犯者必杀的强大引力,安然溜进了黑洞。进入黑洞的经历却并没有像人们预期的那样去穿越黑洞而是被电影编导巧妙地引导到另一个科学概念之上:第四度空间。

    黑洞理论认为,黑洞的中心有一个“奇点”,被黑洞吞噬的物质到达这个“奇点”,就再也逃逸不出去了。到达“奇点”以后呢?不知道。科学家不知道,编导也不知道,谁都不知道。显然,到达“奇点”以后的故事想象空间太大了。既然黑洞不是一个可以用来穿越的通道,“奇点”之后的故事,反而更好杜撰。

    《星际穿越》的主人公意外地来到了“第四度空间”,一个时间和空间合为一体的宇宙构造。不同于三维空间的解释,时间里有空间,空间里有时间,在这个构造里,时间就是空间,空间就是时间。很难理解吧。不妨把它想象成一个立方体的魔方玩具。数不胜数的小型立方块组合在一起,每一方块的六个立面,有的代表时间有的代表空间,象玩魔方一样,将时间和空间标记相一致的立面组合在一起,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时间和空间始终存在,不会消逝,过去和未来,就像博物馆的展品陈列在不同的展厅。《星际穿越》把这个时空表现为一个个窗格,窗格纵向的线条代表时间,横向的代表空间,纵横交错的组合,将过去和未来分置在不同的窗格里。得益于电影镜头独有的视像表现力,第四度空间跃然于银幕之上,这也是电影艺术家最直观地表现第四度空间构造的一次尝试。

    我们的主人公来到这个时空,看到人类的未来由于气候变化造成极度的干旱最后被沙尘暴彻底湮没的终局;看到没有消失的过去——当自己离别地球时与女儿万般不舍却又充满冲突且父女情深的动人场景。囿于无法穿越第四度时空的藩篱,他万分痛苦地呼号正处在人类毁灭前夜另一个时空的女儿,想要告诉她,他所看到的人类的悲惨结局,和他已经了解到的、扭转人类命运的知识和方法。情急之下,他想到了用人类19世纪末发明但在今天看来很低端的摩尔斯电码。他试着用摩尔斯电码以发电报的方式将所知道的一切发送给女儿,他成功了。女儿,一位正在研究拯救人类方法并正在执行一项向外太空星际移民计划的科学家,收到了父亲发自另一个时空的摩尔斯电码,获得了如何将人类撤离地球移民外太空星球的秘籍。人类得救了。

    故事噱头如此,但电影编导却侧面说明黑洞是不可借道穿越的。它的内里可能连接或包藏着一个未知的时空如第四度空间,就便如此,这个空间也是不可穿越的;最有可能穿越的物质来自某种暗物质震荡或辐射带来的引力波,利用它传递信息还是可能的。所以《星际穿越》的创作者想到用敲动莫尔斯电码带来的震荡化作某种引力波去穿透时空壁垒,把信息传递到另外一个时空。

    恰是宇宙存在引力波这个20世纪提出21世纪得以验证的伟大发现,使《星际穿越》神来一笔,注定成为科幻电影的经典。而本片科学顾问也在不久之后因为在引力波观测方面做出的决定性贡献而荣获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真正是科学幻想无边际、无底线。这也恰是科学幻想的可爱之处。星际穿越的迷思狂想使人类不仅臆想出利用黑洞或虫洞实现星际穿越,臆想出利用引力波传输信息,还臆想出曲速引擎这种惊世骇俗的宇航飞行器。

     确实如此,星际穿越的旅程,无论有无捷径可寻,飞行器的速度才是第一重要的。宇宙物质运动速度光速数第一,此乃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推算并被验证的,至今无可颠覆,难不成人类能够发明超过光速的飞行器?经久不衰的科幻电影、电视作品《星际迷航》一再演示,说未来的人类发明了一种由曲速引擎推动的宇航飞行器,它能超越光速,自由地在太空穿梭。光速每秒飞行30万公里,地球与月亮的距离大约30多万公里,如果有一部达到或接近达到光速的飞行器,1秒左右时间即可到达,更别说超光速了,超光速在这个距离上没有意义。但对于外太空动辄十几、几十、上百、上万、上千万光年距离的天体,人类没有一部超光速的载人航天飞行器,想访问它们是万万不能的。除非你耐得住寂寞在飞船上等待;百年、千年的等待;等待抵达你肉眼看上去的那颗明亮而美丽的星星,就像在你眼前闪烁的星光,只是一个等待的结果;是百万年、千万年前,那颗美丽星星绽放的光芒。

 

    告别塞伦盖蒂草原,我们向恩戈罗恩戈罗草原奔去。地球的地质运动象艺术大师一般为非洲大地塑造出宏伟壮丽的山川地貌。从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西南部攀上一座高山,盘山溜坡,进入东非大裂谷谷底,展现在我们眼前,是波涛般连绵起伏的、一波比一波宽广的大草原。纳库鲁湖区草原、马赛马拉草原、维多利亚湖、塞伦盖蒂草原……东非大裂谷纵贯若干个国家,几个国家草原相连相接,肯尼亚,坦桑尼亚,向南还有赞比亚,西边紧挨着埃塞俄比亚。草原之间不时浮出一脉山影,向它们奔去,不知又会把你带到什么神奇的地方。自塞伦盖蒂草原向西,草原愈来愈荒凉,及至一道山脉前,草原与其说是草原,莫如说是一片荒漠了。这就是恩戈罗恩戈罗草原,一片远古火山之下满是火山沙砾、灰土的蛮荒之地。这片蛮荒之地因恩戈罗恩戈罗火山而得名,精粹也在于此。

    但见荒原平畴兀自崛起一座海拔二千多米的火山,攀援而上,一路上,随着地势升高,植被开始茂密,酱色的土壤到处生长着一些叫不上名的阔叶树木和蕉叶类的植物,自然少不了带刺针、挂豆荚的金合欢树,只是比草原上孤零零的一棵、一丛的样子,更荗密、更高大。奇异的是,山间居然有长颈鹿出没。在树影之间,它们踏着优美的脚步,漫游在山坡、忽隐忽现。看得我们惊诧莫名。这时一路说话不多的司机托尼突然开口说,非洲只有这里的长颈鹿生活在半山腰,它们害怕火山口里的狮子。这真是大开眼界、大长见识。

    来到火山口的埡口,我们终于能够一览无遗地鸟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的全貌了。天啊,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火山䃁口冷风嗖嗖,四围乌云低垂;云层之下,山崖如削,在天际环绕一周,圈起一方洼地;仿佛是高山之巅被某种蛮力当空破开,把个本是巍峨的山峰沉降到一个低洼的地方,仿佛在山体的正中央掏出一个深坑。这个坑有多大,开口直径18公里,底部直径23公里;包括山坡地,口内草原面积280平方公里。它的渗透着蛮荒气息宏伟,连同山巅之下恩戈罗恩戈罗自然保护区七百多平方公里的荒凉,不由你不如此这般想象。很久很久以前,众多火山崛起于非洲大地。它们口吐烈焰,声震千里,此起彼伏。死灭者,再经几十万年的演化变成今天的样子,如恩戈罗恩戈罗火山;而蛰伏者,还不知什么时候又怒号喷涌,将地底的熔岩半天扬起,再次改变周边地区的地形地貌。恩戈罗恩戈罗草原即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典型的火山灰草原,难怪一路上满眼都是荒蛮景象,原来都是那次火山爆发留下的遗迹。如今来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一座傲然矗立于草原之上、山顶常自烟云缭绕、山体色泽浑然如钢铁的大山,身临其境,你不得不承认有种神圣的力量在压迫你,等你看到巨大的火山口,那个由整座山峰沉陷而成的大坑,且面积大小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坑底时,神圣不止是一股压迫的力量而简直是一股压榨整个身心的力量。

    我们有幸住进一家建造在火山口悬崖边的酒店。傍晚,站在酒店一道凌空搭建伸出悬崖的廊桥上,以一种探身悬崖外的视角凝望恩戈罗恩格罗火山口的壮美,你会充分体验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带来的那种慑人心魄、震撼人心的力量之伟大。环形的山崖,直落600米,四围悬崖,渐次倾斜成坡,自高而下;高处树木葱茏,次之满布嶙峋的山石,草树渐疏;及下是草甸斜坡;再下,便是阔如平原的坑底了。正当干旱季节,坑底沙漠样的干黄一片。西斜的太阳,几许阳光透过云层照射在东边坑底边缘和一壁山坡上,其它地方却已在暮色中。干黄的坑底,与弥漫开来填满山凹的暮色相融,使整个火山口内散发出一股恒古而奇幻的气息。坑底一簇、一团、或一溜的黑点,透过高倍望远镜细察,原来是这片山凹草原的居民。斑马、角马,羚羊、大象……;排成一行向太阳余辉残照的山坡漫步攀援的,是非洲水牛。它们正在去往夜宿栖息地的路上。这说明眼前山凹里的平原,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平静,处处充满杀机,也印证了非洲大地为什么惟此一地长颈鹿要生活在悬崖四壁半山之处的草木树林之中,而对坑底平原唯恐避之不及。实在是这个透着恒古气息的火山山凹里,不管看上去多么奇幻,本质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杀戮战场。未几,夜幕降临,黑云遮挡,没有星光,浓黑的夜色填满了整个山凹,一时间使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巨大、深邃的空间,变成一个深不可测的无底深渊。冷风在耳畔嗖嗖作响,夹杂着几声嘶吼,也许只是幻听,但起先的一切观感:宏大、奇幻、神秘,又陡然增加了十分的惊骇,使你不由不敬畏之至。

   地球上火山有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之别。活火山、休眠火山按大陆算,亚洲最多,美洲次之,非洲多过欧洲;按大洋算,太平洋最多,北冰洋次之,大西洋多过印度洋。迄今为止,21世纪最大一次火山爆发是2018年10月3日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上索普坦火山爆发,火山灰直冲七千米高空。过去2000年里最大一次火山爆发同样发生在印尼。科学家预测本世纪最有可能发生火山剧烈爆发的地区是日本、印尼、非洲、美洲,以及太平洋海底火山。谁知道呢,从来都是火山爆发了才知道爆发,没有准确的预报。死火山就太多了,几乎遍布世界各地。中国的火山有新疆的天山火山,吉林长白山火山,云南的腾冲火山等数百处,都很古老。在非洲大陆形成之前,它们大多数已走过自己辉煌躁动的岁月而彻底地沉寂了。2009年,我们夫妻曾登上云南腾冲的一座火山锥,大小不过一座山丘,火山口直径不过几百米,洼陷深度不过二十多米,像这样大小的火山遗址在腾冲有十几座,因为岁月太过久远,许多与周边山峦融合,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洼陷几乎分辨不出。一般而言,但凡有火山爆发的地方,周边地形、地貌、地势必有不凡之处。印度洋的暖风徐徐吹来,满地花红草绿,间中山峦叠翠,郁郁葱葱,腾冲盆地一派生机。火山灰和火山沙粒形成的土壤令时令菜蔬、四季庄稼茁壮生长,虽然时晴时雨,雨水极多,却因了火山土壤极佳的吸水性,地面总是干干净净,更有温泉处处,突突冒着泡儿,将地热送上地面,化为蒸汽,飘洒天空;而身后一座非伟岸不能形容的高山,高黎贡山,横断南北,把个腾冲火山之境,衬托如仙境一般,让人弄不清地球的造地运动,究竟是先有腾冲的火山爆发,还是先有高黎贡山这等与青藏高原一脉的伟岸雄峰从海底隆起。如此奇观,天山有之,长白山有之,一切火山之境皆有之。只是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创造的奇观,虽然少了些仙境之美,却多了一种无与伦比的狂野,好似地球狂野的证明。

   现在,我们沉降到火山坑底。从上往下俯瞰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和从火山口底部往上仰望,感觉截然不同。好像沉落到一口奇大无比的锅里。这口锅锅底是平的,四沿倾斜朝上。像极了军队的行军锅。从锅底抬头望去,昨夜住宿的酒店悬挂在半空悬崖上,目光沿着锅边环绕一周,四壁如堵,天空不再是天地相接或其他的样子,而是一个由拱卫山凹的山坡、山崖、峭壁,从低到高拔到最高处把天空团团围成一圈的、别有洞天的样子;天空看上去不再那么高远——通常的体验,越是在开阔地仰望天空越觉得天空高远而呈拱形,因此歌咏草原天空有“天似穹庐”的诗句。倘若在山间狭缝仰望天空坐井观天般,却觉着天空触手可及——踏足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底部仰望天空独特的视觉体验,是在触手可及与高远之间。它既可以让你有把天空拥抱于怀的喜悦又可以让你有掖不下、拽不住的感慨。因为这小小的一片天是那么的深邃。再有云雾漫卷,悄悄漫上崖头,将整个环绕四方的山崖湮没。这时候,你发现自己也被四壁山崖、衮衮云雾所包裹,陷身于一个禁锢之地。从沉落坑底的一刻起,你的视野、你的身心就被这个四围山崖如削的巨大的火山口困住了。你就是困身于这个独特“角斗场”中的一员,阔如平原的坑底是角斗场,四围山崖是看台,观众就是那日月星辰与漫卷的云朵。此一刻,你和其他行走于这个火山口坑底草原的飞禽走兽一样,都在接受上天的审视。

   现在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了。散落在各处最多的动物,大的是非洲水牛、角马、斑马;小的是羚羊、野猪等;狮、豹、豺、鬣却不知潜伏何处。确实不见了长颈鹿的踪影;是啊,都上山去了,山坡、山梁、火山口外沿有更好的植被,还能躲避狮子。大象大多聚集在坑底草原边缘的一带树林里。一片湖水像一面镜子置于坑底挨着山坡的一侧,映照着阳光,闪闪发亮。这里可是飞鸟的天堂。非洲大地若干个咸水湖,它的个头是小的,但每到七月,也引来万千火烈鸟,将湖面晕染成一片“火海”——草原、树林、高原湖泊,一应俱全,东非大裂谷稀树草原的所有景象都微缩到这里了。我们在旱季严酷的时节来到这里看到的,自然只能是荒原一片,可曾想,昨天这个坑底荒原也是生机盎然的稀树草原。

   观光者来到非洲草原追寻的第一目标,总是猛兽,除了狮子、豹子,还是狮子、豹子。这时,几个黑影浮现在我们眼前,跟踪过去,却是几只鬣狗,蹲着、卧着,好似在平地上小憩。待看到平地沟坎下躺着两只浑身是伤,伤口血肉模糊的鬣狗,才知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绝对不平静。它们面部表情痛苦,嘴里不时发出低声的哀嚎。原来,站在暴露处看似休闲的其他鬣狗,实是守候着它们。无论从相貌、凶残的性情到夺食、食腐的习性,人们对鬣狗从无好感,甚至厌恶,然而此刻,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悲悯却升上你的心头。岂止是这两只鬣狗在哀嚎,干旱的土地不也在悲苦中哀痛吗。地球气候变暖使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变得都不那么容易了,哪怕是胜利者,那个在司机托尼指点下要用望远镜才能看到的家伙,两头狮子。它们卧伏在远处荒原的一道土坎上,眼睛仍然警觉地盯着鬣狗所处的位置。显然,这里之前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厮杀。结局是一群鬣狗落败。生存的压力、饥饿,使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们更狂野、更凶狠了。

   这片沉落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里的草原是东非大裂谷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最好的草原之一。在这里,火山造就的地下泉水是这片坑底草原可靠的生命线。即便是最干旱的季节,草原变荒原,分布在荒原一侧的池塘和沟渠里的地下水仍然在滋养着许多的树木和草丛。它们虽然色泽暗淡却依然泛绿的色彩,与坑底正中央完全干涸的大片荒漠形成鲜明的对照。须知,当雨季到来的时候,丰沛的降雨会使这中央荒漠之地成为一片湖面,但随着旱季的到来,它一点点消失,最后完全干涸,像大片袒露的河床,任凭阵风吹刮,扬起半天的沙尘。它宣告,最艰难的时刻到来了。尽管如此,它并无缺水之虞,比之其他草原,它幸运得多,但这也并不意味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比其他草原的野生动物好到哪里去。没有其它草原极度干旱缺水带来的死亡的恐惧,但季节时令的无常带来的无形的压力却一点不少。它深深刺激着它们的神经。正如该冷的时候不冷,该热的时候不热,不太热时太热,不太冷时太冷,人类这样的高等动物都会因为气候节律的改变而深感困扰,不由不抑郁成疾。感同身受,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草原一只鬣狗的哀痛,何尝不是人类的哀痛,地球的哀痛。

 

    解决星际穿越的距离问题绕不过飞行器这个核心问题。20世纪人类的足迹已经踏上月球,多个国家发射的太空探测器正飞向太阳系的几个行星,包括太阳;其中飞向火星的探测器已成功降落并向地球发回图片。太空探索的领头国家美国计划于2030年实现载人飞船登陆火星。这将是继人类登上月球之后又一个划时代的事件。相比较而言,月球仅仅是一颗围绕地球旋转的卫星,火星却与地球一样,是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它距离地球远达5500万公里,人类踏上火星意味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已完全具备全面征服太阳系内宇宙空间的能力。  从发射运载火箭、驾驶宇宙飞船,建立宇宙空间站、制导太空探测器进入太阳、 火星、土星、木星轨道,人类从点滴积累起一整套宇宙航天技术。如果以2030年为界,这个时间花了不到一百年。但是没有一部极速、高效的飞行器想要飞出太阳系,即太阳系外空间,按现在人类掌握的技术,仍然是一件所花时间无法容忍的难事。让科幻迷无限期等待下去,他们绝对没有这个耐性。本来他们的技术制造工具就是胡思乱想,以颠覆性的思维,颠覆已有的知识。先是从头脑里迸发出一个点子,接着把它变成一个概念,然后不断地填补、充实,不断地论证、包装,让它看上去很美好。美好的事物,大体上都是存在、或可实现的。宇宙由此而美丽。曲速引擎这个科幻的发明,就是由一个名叫阿库瑞尔的物理学家提出的,并在《星际迷航》首次露面。它旋即赢得了万千科幻迷的拥戴。多年以后,曲速引擎甚至成为一门学问,即是科学的,也是科学幻想的,令科幻迷膜拜得不行。

    曲速引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不妨这样来描述,把它比喻成水里的一条鱼藏身于一个气泡里。不是鱼在游动,而是气泡在移动——但要申明,水是有质量的物质,以密度计量;宇宙空间绝大部分是真空或接近真空,没有物质,没有质量,用水来比喻只是为了更加直观——现在我们来看,气泡在移动,移动的时候它划开水,极大地改变了水原有的形态,把原来呈正方体的水在局部变形为一个漏斗状的形体;奇异的是,这个变形与现实中的物理现象相反:气泡前进的方向是漏斗的大口,反方向是漏斗的小口。曲速引擎就是气泡里的“那条鱼”。注意,曲速引擎所产生的动能不是推动“那条鱼”移动,而是推动气泡飞行。这么说来,气泡才是真正的飞行器了。

    为什么非要制造一个气泡来作为飞行器呢。为的是绕过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条定律:光速不可超越。宇宙物质除光子以外,其它物质不可能超过光速。那么制造一个没有质量、真空的气泡,在宇宙空间飞行,不就可以超越光速了吗?因为真空即是没有物质,是一种非物质的存在形态,宇宙空间大都是真空或接近于真空状态(注意,宇宙暗物质的存在可能彻底颠覆这个论断)。创造一个非物质的飞行器,任何物质不可能达到或超过光速的定律即可逾越。

    大胆的创想之后就是具体的设计了。曲速引擎该如何实现超光速、甚至于几倍速地超光速飞行。灵感仍然来自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即宇宙空间在引力作用下会出现弯曲。这不正好,科幻迷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其中不乏大科学家。他们认为曲速引擎如能令宇宙空间弯曲,弯曲越大,飞行速度越快。当栖身气泡里的飞船在向前方飞行的时候,所谓空间的弯曲,实际的表现,应该是你眼前的空间,不是你向它飞去,而是它向你飞来,因为时空在向你的方向收缩。这样一来,超光速甚至几倍速的超光速飞行成为可能。唯一的问题是你怎样改变空间令其弯曲。答案是引力。引力来自于质量,越大的质量带来越大的引力,引力有可能造成宇宙空间的弯曲。要多大的质量才能创造出超光速飞行的空间弯曲呢。科学家计算过,把1000个太阳压缩成一个鸡蛋,这个有一千个太阳质量的鸡蛋所产生的引力,或可创造出曲速引擎超光速或几倍光速飞行的条件。这怎么可能?让一部引擎制造差不多相当于黑洞才可能具有的引力,现实的结论根本不可能。没关系,想出这个点子就是胜利。

    这还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曲速引擎怎样驱动气泡飞行才是所有问题当中首先要解决的棘手问题。一个密闭、真空的气泡,从内部让它移动,是用推力呢还是拉力?不管用什么力,力学四大定律之一的动能守恒定律规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有多大的作用力就有多大的反作用力。推力即是来自反作用力,一如火箭升空。曲速引擎从内部驱动气泡飞行,反作用力在哪里?反作用力作用于小鱼(飞船),小鱼(飞船)会移动,气泡不会移动,反而气泡会被小鱼(飞船)刺破。反作用力作用在气泡上,推动气泡移动的一定不是气泡里的曲速引擎。现实当中的中国高速铁路、简称中国高铁就是个很好的例证。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高铁创造了时速500公里的纪录,随后,高铁专家提出,中国高铁实现时速1000公里指日可待,甚至可以超音速奔跑,前提是为高铁建造一个全程密闭的真空隧道。这个设想够狂,但至少没有违背动能守恒定律。机车引擎推动的是机车,没有也不可能推动隧道前行。科学幻想的逻辑才不管这些,它追求的是创造一个概念,并在不断强化之后将它上升为一种理念。你不相信,我相信。这种理念不会因为理论上的挫折而没落,反而激起一代又一代科幻迷更狂热的畅想。

    到今天,围绕《星际迷航》的曲速引擎,科幻迷们自发的成立了各种研究机构,一些著名科学家也投身其中,有的还为曲速引擎设计出工程图纸,连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也按耐不住要去验证曲速引擎学说在科学上的可行性。2015年5月美国航天局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宣布,他们找到了曲速引擎驱动气泡移动的方法。在一个模拟的曲速引擎工作原理的微观环境下,他们让附着在小气泡身上的电子在磁力的作用下产生一种电磁驱动力,实验证明气泡移动了。这个实验招来很多质疑,但毕竟向前跨进一步。用气泡自身携带的电荷与磁场共振产生驱动力带动气泡前行,不失为既不违背动能守恒定律又能得到动力的方法之一。他的意义不在解决实际问题而在开拓了新的视野。以这次试验为标志,曲速引擎从一个“美丽的谎言”变成一个“美丽的传说”。这个传说将激励一代一代新人不断地幻想、探索下去。

 

    恩戈罗恩戈罗火山确实是非洲大地、东非大裂谷最大的传奇,再宏大一些说,也是地球的传奇。论火山口的直径和垂直深,它位列地球最大火山的第二。在这个口内草原面积280平方公里封闭的环境里,生活着两万多头野生动物,飞禽走兽一应俱全,非洲有的这里都有。从这一点说,地球上它独一无二。它的地质年龄算不上古老,爆发于200万年前,沉寂于25万年前,但它独特、宏伟的地理气象和栖身于此生生不息——大到犀牛、大象、狮子小到一只来去无踪的昆虫——从它们身上所散发出的混搭着恒古气味的、生命的气息,使它比世界其他地质奇观更夺人眼目、摄人心魄。我们没有按原路返回而从火山底部另一方向翻越火山,重新返回恩戈罗恩戈罗草原。西北边是连接着的一望无际的塞伦盖蒂草原,我们反方向朝着东南方向前进;驶出恩戈罗恩戈罗草原,前方不定又有一个奇怪称呼的草原吧。我们留意到,从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开始,地理景观变得有所不同了。

    绵延的草原当间,不时有大山凸起。火山,又是火山。大片的草原不知在何,又连上一座火山;一座连着一座。事实上,正是这个凸起于草原的火山阵列,构成了东非大裂谷又一壮观的景象。谁能想到,在这个到处透着恒古、荒蛮气息的壮丽景象下面,隐藏着众多的秘密。其中最大的秘密关乎我们自己,关乎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就在恩戈罗恩戈罗火山50多公里开外一个叫奥德威的丘陵山谷,20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一个猿人的头颅化石,这个头颅从哪方面看都不同于过往发现的猿人化石,而更接近于今天的人类。放射性碳十四检测的结果,这个猿人生活于60万年前。以当年古人类考古技术手段,即便只能依赖同类同属化石的比较和碳十四测定,考古学家已肯定,那颗60万年前的头颅,是远古人类的一个种属,并将其命名为“东非人”。以后涌现出来的基因检测技术也证明,这颗头颅的DNA于今天的我们在基因上有最大的相似度,完全不同于之前发现的猿人化石。按照考古学的分期,人类的进化经历了猿人、能人、智人、今人四个阶段,“东非人”已是人属动物无疑。

    坦桑尼亚、肯尼亚从十九世纪以来不断发现古人类化石,每一次发现都轰动世界,爆出人类考古最大新闻的地方则在同为东非大裂谷火山阵列之下,与肯尼亚北部接壤的埃塞俄比亚。二十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在埃塞俄比亚一个火山沟谷发掘出一幅完整度达40%的女性骨架。她人属特征不输于“东非人”,基因检测的结果,我们身上无一例外都带有她的基因。她因为比恩戈罗恩戈罗“东非人”更古老,大约生活在三百二十万年前,被视为“东非人”的祖先,因此,她当之无愧成为人类的祖先,她被起名“露西”。今天,人们心甘情愿尊她为“露西老祖母”。就这样,人类起源、进化的故事从一开始就紧紧地锁定在东非大裂谷这片神奇的地方。

    我大学的一位同学名叫潘伟建,他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写了一篇从未发表过的论文《地书》,探讨人类的起源。他认为人类的起源在中国。不是吗,中国考古远的有300多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近的有60万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人和同一地区10万年前的山顶洞人。他别出心裁地以语音学的原理加以论证。他说,汉语驾驭牲口有两个词汇,但万变不离其宗,让牲口起步为“驾”,停止为“驭”,分别发音为“Jia(拼音)”、“Yu(拼音)”。特别是“Yu”,全世界无论种族、民族,无论何种语言,在他们叫停牲口发音的时候,一无例外都有“u”这个音素,并与声母“Y”拼读发声“Yu”。这不是偶然的。作为语音最小的单位,音素就是语音体系的基因。找到这个基因的源头,就找到了人类的起源。他认为这个基因的源头在汉语里。既然在汉语,汉人的祖先当是人类的祖先。北京周口店猿人绝对有资格担当这个角色。没准就是他们创造了“驭”这个发音,并代代相传,散布到世界各地,历60万年而不坠。设论忒新奇,也因此,他的论文始终得不到发表。根本的问题是,他暂时还无法证明“驭”这个指令牲口停步的语音是汉人祖先,比如周口店猿人创造的。像这位仁兄一样,持人类起源同时、多地发生说的人不少。论证的方法有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物理学,但从语音学角度研究人类起源,他不是第一人也是少有的几个人之一。他们的观点都基于一个事实,在地球陆地几个大洲考古发掘,都找到猿人、类人猿的化石遗存。如亚洲的周口店人,印尼的爪哇人,欧洲的尼安德特人,它们的年代相对应的,正好是我们途径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奥德威山谷的“东非人”。

    俱往矣。人类起源、进化的故事,就像小行星撞地球一样的事件,虽然是极小概率的事,但它确实发生了。似乎可以肯定,320万年前的一天,“露西”和她的家人、乡亲、族人,作为人类进化史一场革命的成果,正式以人的身份,站立、行走、生活在地球之上,并从此开辟了一个“人”的时代。而且,作为地球上这个“人”的时代最精彩的篇章:“露西”的后代走出非洲,走向世界,使拥有她们血脉、基因的人遍布世界各地。与此同时,那些看上去非常接近人类的猿人、类猿人、能人、智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全部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周口店人、爪哇人、尼安德特人概莫例外。留下的只有少数几个仍生活在非洲、亚洲的类人猿,如猩猩、大猩猩、黑猩猩,让我们有机会比较、观察它们,为什么进化路径不同,结果会如此不同。足踏非洲大地,确切地说行走在东非大裂谷,既有你目不暇接的时候,也有你不断的、禁不住遐思的时间。为什么人类的起源就一定在这个地方而不是其他。看看这草原旷野,火山阵列,更别说绵延千里的东非大裂谷了。平坦的,凹下去的,隆起的,非洲大地好像从它生成的第一天起就注定要成为各类物种竞相演化的大舞台。在这里,不是它们想成为什么,而是生存的环境决定它们成为什么。人类直到十九世纪才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并总结成一句话:物竞天择。

    这句话来得不容易,它像日心学、万有引力学说一样要冲破神话、宗教、已有知识和经验的羁绊,有时候还要付出血的代价如哥白尼的日心学说:他坚持认为不是太阳围绕地球旋转而是地球围着太阳转,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机构令他收回此“歪理邪说”,否则处以火刑,但他为真理慨然赴死,死于烈火之中。物竞天择的学说没有遭遇日心学那样惨烈的迫害却也要冲破世间上帝是造物主的宗教信仰和其他羁绊。毕竟人类率先在欧洲开启的思想启蒙运动到得那时已经产生了牛顿这样的科学家和他的学说,航海探险已经发现美洲新大陆。思想解放也像寻找新大陆那样充满探险精神。达尔文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正是这个大航海时代赠与人类的一份宝贵礼物。

    他跟随探险的航船来到大西洋一个名叫帕戈拉斯的岛屿。他观察到这个岛屿的鸟儿因为觅食的不同而长着不同的喙。宽的、扁的、长的、尖的,不同的喙对应着不同的食物,是喙随形于物呢,还是物随喙生?他坚信是前者,并以此作为基础提出生物进化的一般原理:环境决定生物的进化。地球上所有的物种,生死存灭,全在于环境的选择。这包括为适应环境做出的努力和弱肉强食的本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之光照亮大地;《物种的起源》即是这门探究生物进化学问的开天之作。它遗憾不是取材非洲,但非洲却是达尔文之后物种起源、生物进化例证发现最多,和最具观察价值的地方。

    在这里,你不妨把自己代入一个生物进化的情景中,想象着自己是一只四肢爬行的古猿,大约生活在距今三百万年以前。你也不明白为什么你的祖先选择这个地方定居下来并一代一代繁衍、延续到你。你只知道日子越来越难过了。原来纵情跳跃于热带雨林树木之间边嬉戏、边觅食的好日子,被越来越糟糕的干旱气候所摧毁。眼见着雨林消失,只留下稀疏的树林和广阔的草原。你不得不下地觅食,就便下地觅食,稀疏的树林地面也并不容易找到填饱肚子的食物。以后的日子怎么过啊?你和家人开始向草原张望。与其饿死,不如冒死潜入草原。生存的本能使你和家人以及整个族群无可选择地迈入草原。一天当中大多数时间在草原觅食,夜晚回到不多但还能栖身的树林,这成为你们全新的生活方式。代价是你们成为草原猛兽扑杀的猎物。惨案随时可能发生,你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百倍的小心,千倍的警惕。你不得不频频立起身来,以更大的视野瞻前顾后,使自己能够发现敌情于百米之外,为自己留下逃逸的时间。尤其当风高草深之时,不知觉间,狮子、豹子已潜行于你跟前,掩杀只是一眨眼功夫而已。确实,不是你愿不愿意摆脱四肢爬行的定势,越来越多地站立,是必须的,尽管很费力,但它已成为你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久而久之,你不是第一个,但是你的后代当中终究会出现一个不仅能够直立而且能够直立行走的猿人。当他迈开双腿跨出第一步,接着第二步,一步一步地行走,以至于奔跑的时候,你的后代宣告了从人猿进化到人的“万年长征”,跨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没有这一步,也就没有人类,有了这一步,也就有了“露西”;有了恩戈罗恩戈罗火山草原的“东非人”;有了我们。从猿人到今人的进化,再次验证了达尔文物竞天择的理论。

     但要更透彻地揭示这其中的玄理,还有待一门新的科学的兴起。生物学里的生物化学,生物化学里的分子生物学,这是一门从分子层面研究生物基因和基因工程的学科。今天掌握的分子生物学已能解构生命的许多奥秘。原来,构成生命最基础的元素是碳、水(氢、氧)和光子,它们的化合作用构成了生命最初的形态,单细胞生物。

    这是很久远很久远的事了,大约在地球诞生5亿年、距今30亿年前。以后就是漫长的等待,漫长到十数亿年,终于等到了多细胞生物的出现。由此,地球面貌焕然一新,植物、动物、微生物,所有生物的细胞突然一天变得充满活力。知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问题是这些活力从何而来,活力来自哪里。各学科科学家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艰辛探索。让分子生物学来告诉我们吧,什么是生命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原来最原始的生命最早可以追溯到30亿年前,但从单细胞进化到多细胞,以成今日地球生态,关键节点发生在一个名叫细胞自复制机制的出现。这个自复制机制怎么就突然出现了?科学家也想弄清楚,它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原理何在。是进化过程中的偶然事件?必然事件?这个生命奥秘所有不解之谜之中最不可解之谜,费尽不少科学家的移山之力,至今也只能做出各种推论、假说,并无定论。不过广大人民群众应该知足了。毕竟他们弄清楚有一种物质的存在,是它使生命由此而不同,使生命不再只是具有生命的迹象而已。它通过细胞内部一系列的生化作用,使细胞具备了分裂、增殖和繁殖的能力,使生命变成活体物质。真正演绎出,什么叫活着,为什么活着,活着有什么意义。而决定生命全部意义的、决定性因素,无他,DNA是也。

   这个叫DNA的东西在细胞当中以分子形态呈双螺旋状。附着在它上面的是一系列称为碱基的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是生命元素当中不能再小的单位了,因此被统称为基因。它储存着生命从发生到凋亡的全部信息,并且以一种自我复制的方式和可以遗传的方式决定生命的形态。自我复制使生命特征得以保持一致,遗传则使相一致的生命得以延续。这可以从母体的一个卵细胞在受精后分裂、增值变成胚胎、最后成人的过程中体现。因为储存着遗传信息的基因通过复制保证了你身体细胞在分裂、增值的生理过程中使你与父母彼此有共同的特征。听起来很玄妙,但还不是最玄妙的。最玄妙的是基因突变。轻则带来疾病,上一代人的基因发生变异产生疾病,遗传给下一代,号称遗传病,尽管发生概率低之又低;重则带来整个物种性状的重大改变,发生的概率就更低更低了。

    发生在东非大裂谷的故事即是一次重大基因突变的结果。一群古猿开始直立行走。在环境的压力之下,为了生存,经久历变,他们不得不站立并且行走、奔跑,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今天,我们无一例外都在践行这个进化步骤——从母亲身上呱呱落地,先学会爬行,而后站立,迈步。当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地上爬起来、站立、在你的搀扶下学步的时候,你可能不以为意,可是有一天,你牵着他或她的手被甩开,突然看到孩子居然自己会走路了,这是多么大的惊喜;你惊喜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很久、很久以前曾经在东非草原上演的一幕的重演。单凭这一点,你都要对东非大地肃然起敬。

 

    1972年12月的一天,一个差一点不到十八岁的小伙儿走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个军营。这个几乎被高大的桉树完全遮蔽的军营,位于云南省昆明市郊区一条叫金水河的小河旁。奇怪的是地名叫干海子。也许以前这里是一个小小的高原湖泊吧,或者是相距十公里之外滇池漫灌形成的一个水洼,后来干涸了。越过小河上一座小桥,跟着上坡,出现一个十字路口,右边路通向一个炮团的军营,直行通向师直连队的军营,左边路通向师部指挥机关。年轻人从直行那条路被带入军营。那个年代,解放军都以番号称呼,这个军营里的一切都以7684这个部队番号相称。他真实的面目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四师。在解放军编制系列中,他属于中央军委直属的十四个地面炮兵师之一。这些整建制的炮兵师分别驻扎在中国各大军区的所辖地,理论上属于中央军委战略预备部队,实际的指挥权大都授予了各大军区。年经人被领到师部大院大片营区最右边的一个角落,这里驻扎着一个重炮营。这里,将是他未来三年军旅生活的地方。与重炮营相邻,跨过一条不深的沟壑就能到达的友邻部队,是先前说到的、右边道路通达的炮团,简称炮五团,正式名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四师第五团。重炮营的称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四师独立营,但所有军官、士兵都习惯称它重炮营。

   多大的炮啊,号称重炮。那个新兵蛋子(老兵对新兵的称呼)真正看到这些重炮的时候也有些傻眼。怪异的大炮:粗壮的炮管像个烟囱似的,突兀地杵在一个笨重的大圆盘上。它就是一般战场露面不多但威力巨大的160毫米口径重型迫击炮。在炮四师3个炮兵团装备当中,分别整装152毫米口径榴弹炮、152毫米口径加农榴弹炮、130毫米口径加农炮。从口径看,独立之外的160毫米确实是最大口径火炮。其弹体也最大,40多公斤,从这一点说,它是重型火炮一点没错,重炮营的称呼也名副其实。1972年入伍的这个新战士成为重炮营一连指挥排侦察班的一名计算兵。这是炮兵军种当中特有的兵种,负责计算由炮兵侦察兵通过测绘得到的数据,并将它变成火炮射击诸元。

   所谓射击诸元,是通过一系列三角函数的计算,把它换算成与火炮瞄准具对应的数据,火炮根据这些数据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即射角、方向角。计量单位为密度。瞄准具上凡6000个密位,每一个密位都代表着火炮上下左右的一个射角或方向角。炮兵作战无外乎侦察目标,锁定目标,计算射击诸元,然后一声令下:开火!炮阵地“万炮齐鸣”。实际操作却复杂的多,而且充满科技感。

   毕竟,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火炮是人类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才发明的科技产品;30年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被最广泛地使用。它在战场缔造的传奇,使它享有了战场之神的美誉。重炮营三年的训练,模拟的演习和实弹演习,小战士新兵变老兵,也开始嘴里骂骂咧咧地训导新兵蛋子,新兵对他也是一口一个老兵,还尊称他老刘,那时他才19岁。他自称能指挥一个炮连作战,推而广之,指挥一个炮营射击也不成问题。确实,在一次模拟演习中,上级机关演习检查小组为使演习更接近于实战,在指挥阵地突然宣布,连长重伤,退出指挥,由指挥排长指挥射击;不一会儿,指挥排长阵亡、侦察班长阵亡,由计算兵指挥。老刘先一阵惊慌,但很快镇定下来,平时的训练没有白练,他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射击指挥。从此,他自认为弄明白了炮兵作战的技术、流程和指挥方式。

   按一般作战流程,一个炮连在接到战斗任务之后,按给定的地图坐标确定行军路线,兵分两路,在规定的时间赶赴坐标指示地点。连长一路,带着指挥排奔赴作战目标前沿,开设指挥观察所;副连长一路,率领炮排进入观察所后方,开设射击阵地。160毫米重型迫击炮与其他火炮开设射击阵地不同,要麻烦得多。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地形、合适的土质,然后在上面挖一个大坑,刚好能将火炮底盘墩上去。遇到松软土质,别无办法,也要在坑里填石头,夯木桩。否则,一次射击之后,火炮就会出现位移,再次射击就失去了准头。这家伙后坐力(反作用力)太大了。步兵使用的60毫米口径迫击炮,从炮口装弹,炮弹顺膛而下,自动击发。160迫击炮却与其他直射火炮一样,是后堂装弹,也有炮栓、拉火绳。一门炮一个班,六名炮手,各有分工。大伙合力挖坑、整固大炮,一尊巨炮昂然挺立起来了。炮手们各就各位,各忙各的。六炮手最清闲,但他是最“著名”的炮手。因为他掌管最后一道“工序”——击发。因为火炮击发是拉动一根绳子联动撞针,撞针击发炮弹尾部底火,底火引爆捆绑在炮弹弹体与尾翼结合部位的炸药爆炸,推动炮弹脱堂而出,呼啸而去。因为击发的动作就是扯动绳子,也因此六炮手有一个“扯蛋手”的美名。

   不要小瞧他,做一个合格的“扯蛋手”必须有勇气、自信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一旦开始射击,他是站在最危险的位置,他操作失误还会给其他战友带来灾难。曾经有过的案例,几门火炮同时发射,六炮手被震撼得以为自己击发了,可是四炮手拉开炮栓,哗啦一颗炮弹从炮膛里出溜落到地上。好在炮弹底火没有撞在坚硬的东西上,否则炮弹爆炸,一个连建制的炮阵地伤亡过半都是有可能的。

    炮阵地准备完毕。副连长通过跟随身边的无线电报话兵向前方连长报告——炮阵地与指挥观察所的通信有两条线路,一条是无线电台,一条为有线电话。同属指挥排的电话班和报话班,也是兵分两头,一头跟连长在指挥观察所,一头跟副连长在炮阵地。最苦莫过电话兵,有时候炮阵地准备就绪了,电话兵还在崎岖的山间奔跑,一米一米地放线;撤出阵地或转移阵地,他们又得跟随着收线、放线;不管风吹雨打,白天黑夜,总是奔跑不停。

   一次夜间演习结束,观察所撤出阵地,侦察班、报话班的弟兄坐在车上,很有一种享受的感觉。大山之上,漆黑一片,前方路上却有一个亮点在闪动,到跟前了,看清楚是电话班的邹学友,72年的四川兵,小个子,精廋,现在想来他的长相像极了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像,双眼皮大眼睛,一模一样的大而塌的鼻子。只见他口衔手电筒照着前方泥泞的路面,腰上挎着收放电话线的轮毂,一边奔跑一边收线,汗水把军装全部湿透。这一幕永难忘怀。

   观察所也是一样的忙碌。进入指定位置,两个侦察兵分头行动。一个就地迅速将炮队镜架设起来,一个横向奔出去100米左右选定位置架设方向盘。这个名叫方向盘的观测仪,实际就是地质测绘使用的经纬仪,只不过它是军用密位制的。炮队镜则是一具像有两只兔耳朵的双筒双镜的测绘仪器。这时侦察班另一名侦察兵手持皮卷尺,实地将两部仪器之间的距离丈量出来,为计算兵提供第一个已知条件:一个三角形的底边距离。接着,分开在两个点的侦察兵用他们手头的炮队镜、方向盘同时交汇目标区域随便选定的一个点,得到三角形底边的两个夹角,第二个已知条件出来了。

   已知一个三角的底边长度和底边两个夹角,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运算,即可求出另外两条边长。现场当然不是用纸笔按三角函数公式来解题,计算兵有专门的计算工具。早期依靠翻查对数表,后来有了对数计算尺。大约一战、二战都如此。虽然翻查对数表的方法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还是计算兵基础训练科目,不过,实际应用已经开始使用计算盘:一个一圈一圈刻满密位、对数等多种函数的圆盘,上有一宽一窄两个标尺,标尺可随中央的轴心做圆周移动。利用计算盘,曾有计算兵在侦察兵捕捉目标报来数据5秒就算出结果。

这个时候,计算兵通过计算已确定炮队镜(观察所基准点)的精确坐标并根据炮阵地报来的基准火炮的坐标,将其套入射击诸元,作为常量放一边,等着捕捉到目标再作计算。从炮阵地奔来的那位最苦的电话兵邹学友汗流浃背也到达位置了。至此,观察指挥所侦察兵、计算兵、报话兵、电话兵全部准备就绪。就等目标出现了。

  

   离开恩戈罗恩戈罗火山我们沿着又一道火山山脉前行。沿途风光秀丽。非洲但凡是一座山,植被总是很好,树木繁茂。这与海拔有极大关系。非洲赤道的热风总能在较高海拔的山上与南大西洋的冷风交汇,为山地带来降雨,不分季节。山下草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风吹草动的总是热风。这也是非洲稀树草原之所以叫稀树草原的缘故。山地景色优美也得益于许多山体的形成得之于火山爆发,深厚的火山灰经过千万年的陈化变成沃土,天时地利总成之下,就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

   山间林地葱翠一片,不时有成群的瞪羚窜出,斑马悠闲地埋头吃草,还有鸵鸟,汽车经过,举头探视,好奇还是警惕,不得而知。比瞪羚体型略大的小鹿,蓝色的天空,油绿的乔木,草色青青,再有几许阳光投射,金黄的体毛、白色的斑块,锦绣天成,真是美丽到了极致。不知此乃何方圣地。散落四方的村落,人们怎就能与野生动物保持这等和谐的关系,还一同勾画出如斯美丽的景致。这可能是我们还没驶离恩戈罗恩戈罗火山自然保护区的缘故。

   翻过山岗来到山的另一面,山林间已见农地片片。农区景象毕现。非洲的另一面展现在我们眼前。肥沃的土地刚刚耕过,泛着浅淡的油光,顺坡而下。坡头是农家小屋,分散开来,这里那里地,尚未形成簇集的村落。小屋有的是传统筒状尖顶茅屋,更多是人字顶的土坯房或木屋。人字顶的顶盖大都采用镀锌板,在骄阳照射下像镜子一样闪闪发光。这一点很有意思。非洲农家采用镀锌板做房顶,要么是利用镀锌板明亮反光的特点抵御赤道毒辣的阳光,降低日照辐射,收降温之效,要么是其他原因。如果是前者,有一点说不通,镀锌板作为金属本身有极强的吸热、导热和散热的作用,通过反光将部分阳光发射回去带来的好处可能会被导热的坏处抵消,住在此等房盖之下只会更加奥热,除非顶盖之下建有隔热极佳的天花板。镀锌板的发明本身是为了防锈,但电镀上去的一层锌膜寿命有限,暴露在烈日和暴雨之下要不了数年就会氧化生锈。这个缺点也是明摆着的。镀锌板大派用场,道理何在呢?

   这使我想到中国改革开放头几年,进口镀锌板是何等的火爆,尤其日本镀锌板特别抢手。回过头看,仿佛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大量进口镀锌板启始似的。质优、便宜、实用,中国也是突然认识到镀锌板有那么多用途,建筑、包装、家电、家居、汽车等等,凡是需要覆盖、蒙皮、成型、包裹、包装的地方都有它小才大用之处,拿来做屋顶自在其中。不过,中国农家即便当初也很少用镀锌板搭盖屋顶,个中原因,一是穷,一是有比镀锌板更便宜更耐用更保暖隔热的材料,如就地取土烧制的瓦当,当然,还有木材、茅草等等。城市速成建筑方面,中国屋顶建筑材料则经历了油毡、镀锌板、树脂瓦楞板、铝合金扣板的历史演变。非洲农家偏爱镀锌板做屋顶,如果不是因为反光抗热的效用,那只有一个理由,价格廉宜。

   一路上看着这些熠熠生辉的屋顶,或藏于山林当中或列陈于道路两旁,你会忽发猜想,会不会像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一样,大量进口镀锌板意味着非洲工业化时代即将到来。中国从一个进口镀锌板的大国通过进口替代嬗变成为今天的出口大国,每年出口镀锌板达到上千万吨的级数,说明了国际贸易理论的一个简单原理,进口国先之以进口,继之以进口替代——自我生产,实现自给,终至于出口。中国的工业化的过程就是明证。非洲可以向中国学习些什么,这是一条。不过那是后话。眼前的景象,倒是让人联想到另外一种可能。中国通过进口替代在各个领域完成了自身工业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巨大的镀锌板产能不得不开拓海外市场,而16%的出口退税相当于出口补贴,使镀锌板的出口价格比国内价格还便宜。非洲或已成中国最大的目标市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非洲各处都在大量使用镀锌板。

   正在恍惚中,我们来到一座城市。阿鲁沙到了。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之外数它最大,是为第二大城市。临近城郊,大片的剑麻,密植着油绿咖啡树的种植园,和藏身在这些经济作物和阔叶树林里的别墅,打着夜总会招牌的会所,渐次映入眼帘。车辆来往如梭,还不至于拥堵;一个中型机场,可见飞机在起落,间隔肯定不是几分钟一个架次,只是刚好碰上有一架降落;但是你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风景秀丽并透着几分繁华的城市。

   我们入住市中心一家非洲装饰风格的酒店,酒店大堂排放了许多巨大的非洲木雕,雕刻的题材集中在两大类,野生动物和非洲土著居民。野生动物体态健硕,而人物雕刻的刀法却细腻的多。光亮而圆润的头颅,凸起的颧骨,宽厚的嘴唇,一抹微笑,流露出的是多层次的憨厚和纯良,再有几近于失真修长的身材,夸张却不失优雅的仪态,这种雕刻风格在非洲随处可见。入住酒店,房间陈设与自然保护区的狩猎酒店风格迥异,毕竟是城市酒店,标准自然要依着国际星级酒店的标准设计建造。大约是三星级的水平吧。

  有意思的是这家酒店居然有一家中餐厅。一路上西餐——或说非洲西餐,让我们的中餐胃口久久不得安宁,遇有中餐岂可放过。两个非洲厨师跟从一个上海人学艺,还到上海实习过。上菜太慢,经过漫长的等待,鱼香肉丝、清炒上海小油菜、黑椒牛柳等几道家常菜慢慢吞吞端上桌台,除了酱油味并无太多中餐风味,但已足够解馋。旁桌的非洲客人倒是吃得津津有味。从这里再次看到中国的影响。

  酒店门前正好是一个交通环岛,这也使酒店门前车来车往,早晚不停。不时地,安装着大喇叭的皮卡、轿车或旅行车从门前经过,有的喇叭里播放音乐、有的喊话。后来知道这都是各党派的选举拉票活动。正值礼拜天,清早起来看到男男女女穿着色彩斑斓的衣服——什么叫红男绿女,在非洲你将有最直观的见识。女人永远是花布裹身,像花蝴蝶一般绚丽。城市里男人服饰基本西化,西裤、衬衫或T恤,但上身的衣着,选择的总是鲜艳的颜色。他们向分属于自己社区的教堂奔去。去向上帝祈祷。赤道的烈日与高海拔凉风相抵带来的宜人的气候;乔木高大、草色青青的景色;没有高层建筑,速成的镀锌板屋顶棚户与小洋楼相伴,杂乱而不失有序;狭窄的街道,川流不息的车辆;人头攒动初现繁华的街市;政党活动的喧嚣与上帝子民祈祷的喃喃细语,浑然一体;阿鲁沙让人有机会观察到非洲城市许多显著的特征。它会让你有兴趣去探究非洲社会经济发展的来世今生及其未来。

 

   实弹射击即将开始。一切准备就绪,就等目标出现。切确说,进入前沿阵地,你已经面对目标,这时你不是等待目标出现而是时刻准备捕捉目标。平时训练,目标可以指定,一棵树或一蓬草;夜间,会有专人在目标区域放枪,看你能否捕捉到枪口的火光。这都要看侦察兵的本事。一俟捕捉到目标,两部器材会迅速交汇,两个侦察兵会立刻将观测的数据报出,计算兵则迅速用计算工具开始计算射击诸元。先算出观察所至目标的距离、方位,有了这个数据,再加上已知的观察所基准点至炮阵地基准点的距离、方位,计算兵很快得出火炮与目标之间的射击距离和方位。因为这个过程是一系列三角函数计算,利用炮兵专有的计算工具算起来并不复杂,但其中包含的计算原理和计算细节甚为繁复。

  实际上,利用光学仪器侦察捕捉目标、测距、确定方位、计算结果,这一系列步骤,都可定义为确定目标坐标。有了它,只需将它与已知的炮位坐标,两点一线相连,两个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和方位即是火炮与目标的射击距离和方位。对非炮兵人士把它放在地图上演示更容易理解。事实上,地图作业方式本身也可直接用来指挥炮兵射击,只是它得出的射击诸元比较粗糙,没有利用三角函数原理测绘和计算指挥射击那么精密。因此,三角函数计算法被称为精密射击法,地图作业法被称为简易法。

  此时,计算兵老刘按照标准的精密射击法的规程,一通计算,以比平时训练还快的速度,向指挥排长(侦察班长此时主要盯侦察兵作业)报出计算结果。计算结果被表达为表尺、密位等炮兵射击特有的术语。大多数情况,指挥排长也在计算,为的是复核。连长得到计算结果,也有自己的作业工具,他主要考虑的是以什么方式射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中,德国人发明了间接瞄准的射击方法,使火炮射击脱离直接瞄准也能命中目标成为可能。但是无论观测多么准确,计算多么精密,受火炮自身机械、炮弹、弹道、气象等各种客观因素和人为操作的影响,首发精准命中目标比较罕见。一般都要先行试射。

  连长发令了:“标尺…,方向…;一排一炮两发准备射击!”

副连长从炮阵地回令,“准备完毕!”

连长——“射击!”

几乎同时,副连长回报——“发射完毕!”

  观察所电话兵可以作证:他们已经从耳机里听到两声巨响——在炮阵地的电话兵不仅听见而且眼看着炮弹出膛。观察所其他人则要等近十秒才能听到炮阵地传来的轰响。一声,接着再一声。未几,天空传来丝丝丝的声音,那是炮弹划过天空与空气摩擦发出的怪响。它让你不由地心跳加快,期待着炮弹落地。

  果然,空中划过的声音消失之时也到了炮弹落地之时。目标区域腾起两团火球,继而硝烟升起,几秒之后,才传回炮弹触地爆炸的声音。那是一种清脆带钢音的、蹾地有震的巨响。只两发炮弹已令到人心震撼。

  试射效果非常好,一发近弹,一发远弹,目标正好夹在两弹之间。这样一来修正射击简单多了:不用修正左右方向,只要修正距离即可。侦察兵已经捕捉到两发炮弹落点并报出数据,计算兵马上算出远弹、近弹分别与目标相差的距离和方位,连长得到数据只须把一远一近两个落点之间的距离相加再除以2,即可得出修正参数。比如,远弹距离目标150米,近弹距离目标70米,两弹方向无偏差,那么两者相加取其中,在原来的射击诸元修正60米差距即可。这其中的原理涉及到数学概率的问题。

  炮兵多种射击指挥方法里,简易射击法当中的弹测法即是基于这样的原理。你只需有一张不小于6万分之一比例的军用地图,一部望远镜,有时候甚至是目测,即可指挥火炮射击。作业方法大体与开设观察所器材测地的方法相同,首先确定火炮位置的坐标和观察所位置的坐标,只是没有器材帮忙,全靠比照实地与地图异同。经验老道的作业者很快就能标定两地坐标方位。有了坐标就有了火炮与观察所之间的距离,有了观察所的坐标就有了捕捉目标测距的基点。

  好了,发现目标,距离1800米,方位300密位,得到这个数据可以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军用望远镜内有十字行标尺),也可以是目测。不要犹豫,赶快用地图作业专用尺子以图上观察所的坐标为基点,移动300密位刻度的方向,并量出1800米刻度的距离,拿图针戳下去,图针的针眼就是目标位置,再用尺子度量这个点到火炮坐标点的距离,换算成射击表尺(以密位计量,100密位等于射角的6度),接着就以实弹射击校正精度。出现两发远弹或两发近弹都说明前面环节有定位不准确的问题,需要继续试射来校正。试射一直要到出现夹差为止。所谓夹差即是一远一近两发炮弹把目标夹在中间,所以弹测法也称为夹差法。

  简易射击方法还有声光法。它利用声速、光速差别来测定距离。从看到目标发出的火光到听到火光发出的声音,因为声速慢于光速,之间有个时间差,用这个时差乘以声速320秒米,即可得出目标距离。比如,看到闪电之后10秒听到雷声,用10秒乘以声速320秒米,说明闪电在你头顶3200米的空中。诸如此类的简易射击方法大都只在受到地形、时间、战况、伤亡等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使用。

  这么说来,老刘他们第一次试射就形成夹差,是个好的开端。连长信心十足地再次发令:标尺加100,方向不变,全连一次4发急促射!意思是全连四门炮,每炮不间断连续发弹4发——真正地动山摇的时候到来了。一群炮弹从头顶“丝丝丝”飞过,一团团火球接二连三从地面迸发而起,目标瞬时陷于冲天火光和硝烟之中。尽管看到的先于听到的,心里大约有个预感,但真正听到传来的爆炸声,是如此响亮,你仍然大感震撼。这种像重锤砸地、锥心的巨响,会永远印记在你的心底。

  演习结束打扫战场看到160毫米迫击炮实际而且令人恐惧的杀伤力也让你心惊肉跳。弹坑不大,一个篮球大小,但是以弹坑为中点方圆100米的地表被弹片划出一道道沟痕,特别是弹坑周边20米,其密集度,就差一点儿没把整块地皮给揭去。而散落、嵌在树干上和遗留在地上的弹片,没有一块超过拇指大小。这意味着在弹着点周边百米之内的人员,无论是站立、卧倒,非死即伤的概率是百分之百。这就是重型迫击炮无可比拟的威力所在。

  160毫米迫击炮作为纯粹的曲射炮,它的大仰角射击机理决定了它发射的炮弹弹道大大高于其他火炮。举例说明,160毫米迫击炮最大射程约10公里,同样的射击距离,152毫米榴弹炮射弹弹道最高点,高度约为600米;130毫米加农炮是典型的平射炮,10公里射距弹道最高可能就300米;160毫米迫击炮却达到3000米。其他火炮射距越小,炮口仰角越低,迫击炮射距越小,炮口仰角越大。射距在600米的时候,160毫米迫击炮弹道最高点达到近6000米,简直就是对天开炮。

无怪乎,160毫米迫击炮实弹演习必须通知航空部门,禁止飞机进入演习空域。这种大仰角对天开炮的直接结果,是炮弹灌顶似的从天而降,相对垂直的着地方式,使炮弹落角大于其他火炮。炮弹落角越大爆炸力作用范围越大,反之即小。一颗以斜角落地的炸弹,一半的炸力都用在地上刨坑了。这也是为什么重型迫击炮炮弹爆炸现场,弹坑不大、地面破坏不明显和弹片细碎的原因所在。其他火炮通常弹坑都较大且弹坑里多有巴掌大的弹片,同样一个道理,是由炮弹落角决定的。重型迫击炮无疑是战场上步兵的噩梦,无论冲锋还是固守碉堡、战壕——160毫米重型迫击炮借助大仰角大落角的优势,只需炮弹触发引信设置为延时如5秒、10秒的模式,炮弹即刻变身攻击掩体、碉堡的可怕杀器。

  实弹演习最怕的是出现哑弹。炮弹哑火未爆,不管原因是什么,绝不允许留在目标现场,必须挖出来。一颗160毫米迫击炮哑弹通常要动用一个班的人马不停地深挖,最多的时候挖到六米才探到弹体,先不说有多辛苦、多危险、假如爆炸会多可怕,就说这6米的深度,它实际在告诉你,如果这颗炮弹装载的是一枚延时引信,它可以在这个深度才爆炸,管你什么碉堡、地堡,掩体,不都得给你掀了!

  正当老刘和他的战友为自己是一个重型迫击炮的炮兵战士感到自豪和骄傲的时候,突然得到军委命令,重炮营整建制撤销,其中两个连和营部与其他兄弟部队共同组建130毫米火箭炮团。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四师独立重炮营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长河。160毫米重型迫击炮似乎也退出了战争舞台。老刘与他的战友怀着对新式武器和新装备的无限向往离开了旧军营,同时又怀着对重型迫击炮深深的眷念,向新的军营开拔。

 

 

 

 

 

 

 

 

 

 

 

 

 

 

 

 


 

 

话题:



0

推荐

中山浩子

中山浩子

4篇文章 1年前更新

当兵的人,后来成为新闻记者,如今的媒体人

文章